电影,数字与电视

特别放映|王兵谈《青春》,与伊莎现场连线映后谈

北京

02.12.2023

13:00

文化中心

放映 13:00-16:35

映后谈 16:40

中法双语同传

 

* 伊莎在法国文化中心现场,王兵连线

 

 

今年5月18日,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王兵创作的纪录片三部曲《青春》之《春》在第76届戛纳电影节进行首映。该片是首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纪录片,这也是继刁亦男2019年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后,再度有华语片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在《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中,王兵曾说道:“在整个生命里,我们与他人的相遇是非常短暂,或者说有限的,这种相遇非常可贵……我只是想忠实地、自然地在电影里建立起这些人的生活。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目的。”该片拍摄时间长达五年,那么这位“手工作坊式”的独立电影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构想到创作,再到完成全片的呢?

 

 

12月2日,法国电影联盟中国代表伊莎将来到法国文化中心现场与王兵连线映后谈。

 

 

影片梗概

《青春》聚焦于距离上海一百五十公里湖州市东部的服装产业聚集地——织里。三十年来,各地的劳工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涌入织里镇,服装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乏外地人的身影。除了中等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这里遍布小型的童装作坊。许多来自安徽、河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季节性地来到此地务工。他们大多十七至二十岁左右,操着不同地域的方言,在童装作坊从事童装加工工作。那些童装作坊的门店、车间和宿舍通常在同一栋小楼中,工人的私人生活和工作发生在同一个场所内,他们每天在车间里度过十多个小时。在他们密集劳动的夹缝中存在着的友谊或恋爱关系,随着季节更迭及家庭压力而建立、崩解……

 

 

映后谈嘉宾

王兵

 

王兵,1967年生于陕⻄西安,199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之后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王兵从1999年开始影像创作,包括纪录片、故事⽚、影像装置、摄影等艺术领域。2002年,他拍摄完成了纪录片《铁西区》,通过9小时的影像记录下这个重工业区的一段变迁。王兵的电影多次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意⼤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2017年,他凭借纪录片《方绣英》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王兵于2014年担任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2016年担任瑞⼠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王兵的艺术作品被全球多个重要艺术机构展览和收藏。2014年,法国蓬⽪杜艺术中心举办王兵个人艺术作品回顾展。2017年,王兵获得荷兰EYE博物馆年度艺术家奖。2021年,巴黎Le Bal艺术举办了他的个人展览“行走的眼睛”,同年,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他的电影作品回顾展。2023年,王兵的纪录片《青春》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伊莎 

 

Isabelle Glachant,中文名伊莎,早年任职于法国电影频道Canal+,1998至2003年曾担任法国驻华大使馆影视专员。2004年,她担任王小帅导演的《青红》(2005年戛纳评审团奖)的执行制片,此后开始在不同岗位制作中国电影。

伊莎担任联合制片人的电影有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娄烨的《花》(2011)、王维明的《不能说的夏天》(2014)、印尼导演莫莉·苏亚的《玛琳娜的杀戮四段式》(2017),等等。她也是王小帅导演多部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左右》(2008),《日照重庆》(2010)和《我11》(2011)等。

此外,她还创立了电影海外销售公司Asian Shadows,在国际市场代理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2015)、印尼导演艾迪·卡尤侬《海边的希娣》(2014)、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2018)等亚洲导演的影片。

因其在中法电影合作交流中的贡献,伊莎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自2012年起,伊莎担任法国电影联盟中国代表。

 

 

发布日期: 27 十一月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