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杂志、社科读物、艺术书籍、漫画、童书……爱读书的朋友们将会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淘到各式各样的廉价法语好书。从 2020 年起,旅人蕉阅读俱乐部的打折书市每年都为广大读者提供淘到各式书籍的机会,同时也让那些微微泛黄的书籍重获新生。这个图书清仓活动也属于法国驻华大使馆所提倡的一项生态环保举措。
10 月 1 日至 31 日,中国多座城市的书店将特别设立图书角,
集中展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环保书籍。继 2024 年首次推出后,
今年的环保图书角将带来全新的精选书籍,它们都已经从法语
译成中文出版,聚焦自然与海洋保护。
整个十月,合作书店将在专属空间呈现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
文学、儿童绘本及精美画册。读者可借此机会了解神秘的海洋
生物、乌干达的大猩猩、北极的企鹅,以及探索水资源如何在
自然生态中扮演关键角色。
这些适合全年龄层的图书,或以诗意文字和精美插图激发孩子
的好奇心,或为成年人提供内容扎实、观点丰富的思考视角,
以便理解当下及未来所面临的环境挑战
欢迎参加由中法创作搭档吴佳霖(作者)与何治泓(作者兼插画家)联合主持的创作工坊。二位创作者已经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童书。本次工作坊灵感来自何治泓的新作《妈妈在哪里?》,该书通过一只小海豹的冒险故事,引发孩子们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思考。
工作坊面向 7 至 10 岁的儿童,让孩子们用墨汁和水彩创作一幅自然主题的插画,使用的宣纸是天然且可降解的材料。活动结合书中的诗意世界,引导孩子们以环保的方式走近中国绘画艺术。工作坊结束后,将有两位作者的签名售书环节。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影响已在我们身边
显现。然而,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它的运行机制?“气候拼图”
工作坊通过一种互动、有趣且富有协作性的方式,帮助参与者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机制与后果。在为期3 小时的活动中,
在两位认证引导师的引导下,参与者将共同梳理人类活动与气
候失衡之间的关系,全面构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在沈阳,工作坊将作为艺术家解勇的展览“冰之记忆 | 沈阳
41.8° N, 123.4° E”(详见第65 页)一部分,以中文进行。该
展览也关注气候危机。活动最后,参与者将写下关于气候的寄语,
并放置在一块来自沈阳铁西运河的冰块下方。随着冰块融化,
水痕将留在纸上,形成一幅象征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作品。
在上海,工作坊将以法语和中文进行,并邀请中国留法校友参加。
该活动得到法国开发署(AFD)的支持。在中国,法国开发署
致力于支持保护全球公共财产和生物多样性的项目。
汇益泽绿色电脑教室项目致力于推动建立循环互助的知识经济
发展。如何实现?通过为您的旧电脑赋予“第二次生命”,助
力数字包容与地球环境保护。事实上,随意填埋的电子废弃物
会造成环境污染,而这些设备通过回收再利用之后可以继续服
务于教育和艺术领域。
为此,我们将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学校开展以“儿童眼中的蔚蓝
星球、绿动未来”为主题的数字艺术比赛,提升儿童对环境议
题和挑战的关注。上海、成都、香港等城市将同步举办数字艺
术工作坊。颁奖典礼后,优秀作品还奖在上海及香港展出。
此外,项目还将在苏州和西安的学校新建“绿色电脑教室”,
并对丰城的一间教室进行设备升级,并配套开展相关环保主题
的工作坊活动。
巴黎珠宝艺术学院与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矿物学博物馆合作,在
上海呈现展览“矿石奇珍”。从该博物馆的历史典藏中甄选出
五十四件非凡矿物藏品将作为核心展品展出。
展览通过“物质”、“珠宝”、“科技”、“艺术”与“太空”
五大主题,全方位探索矿物的多重特性与多元应用——从浑然
天成的自然之美,到现代科技中的关键作用。
展览力图唤起公众对部分矿物资源日益稀缺的认知,引发关于原材料开采与矿
物资源保护的集体责任思考。
上海法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们将前往微笑农场,参加一
场以谷物种植与动物喂养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活动中,学生们
不仅将学习水稻种植与收割的全过程,还能亲自参与农场动物
的喂养工作。最后,学生们还可以采摘蔬菜并带回家。
此次课外实践旨在通过亲近自然的方式,增强学生们对可持续
农业的认知。微笑农场是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 联盟的一员,
旨在消费者与有机农场之间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展览将以独特视角探讨水与植物——这些既显见又隐匿的元
素——如何深刻塑造当代大都市的发展脉络。通过大巴黎与大
上海的对话,展览叙述呈现的是构筑当今与未来城市的生态基
石。
活动隶属于大事件之都市与建筑(Chaire MAGE) 项目,由巴黎
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同济大学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协
作开展,旨在促成中法两国对大都市发展动态的交叉观察,深
入审视自然、地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关联。
作为WHITR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
究中心)框架下一项国际遗产保护研讨会的重要平行活动,本
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并配套多场主题讲座。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展现
学生创意与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创新。
当天还将举办圆桌论坛,汇聚苏州大学、东华大学以及浙江理
工大学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研究创新纺织品及可持续发展面料
的专家学者。他们将共同探讨可持续时尚的三大核心议题:生
物材料、生态设计以及创意伦理。
这场活动将向公众展现未来时尚的动人图景,在艺术与可持续
创新的交汇处。
2025 年度“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将开辟环境史、资源史与人
类纪概念研究的新维度。来自欧洲不同国家和学科领域的学者
将与中国同仁开展跨学科对话,并纪念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
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逝世四十周年。
“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由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中国法
国史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及巴黎第一大学于2004
年联合创立,是以面向历史领域学者和学生、以系列研修讲座
与高端学术研讨为核心的国际化学术平台。
来自玛丽与路易·巴斯德大学的研究员沈侃携里昂三大研究员克莱尔·阿尔贝将与浙江省(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机构)相关专家展开对话,重点探讨生态保护创新技术,区域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和城市生态政策发展。
会议将对比中法两国在国土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学术理论与实地案例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浙江省生态建设提供新思路,更将开启法中在该领域合作的新篇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主办《巴黎气候协定》十周年特别论坛,以回顾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
届时,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弗兰克·布尔努瓦将与学院董事会成员以及中法两国环境气候领域专家共同出席这场高端对话。
城市地区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浦东威立雅项目于2002 年启动,作为中国综合水务管理合同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包括水处理、供水管网管理和客户服务在内的整个饮用水服务。
为了监测浦东新区的饮用水管网,威立雅创建了一个数字孪生系统,并因此获得了2024 年法中合作团队创新奖。这一城市供水管网建模工具可利用现场数据对供水管网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本次参观地点为处于创新前沿的监测中心,以及集团的一家饮用水生产厂,涵盖饮用水生产、分析和分配等方面的内容。
现今,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自然资源面临诸多挑战,深入地理解环境议题是采取实际行动的前提。本次科学咖啡角面向所有希望了解生态平衡、当前威胁以及新兴解决方案的人们。本次活动旨在拉近科学界与大众的距离。知识仍停留在实验室和专业报告之中。然而,要推动行为的转变,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行动,以及应当如何行动。
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将在本次活动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知识,包括气候学家、生态学家、城市规划师及公益组织代表等。观众将可在专家的分享后交流己见。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增加理解难度的前提下带来启发,激发好奇心,唤醒环保意识。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减少垃圾,既可行又充满乐趣!这将是聚焦于“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环保实践”的下午,它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行动中得到启发、学习简单的做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入到这种对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本次交流活动为人们打造代际对话的平台,与已投身环保行动的年轻人探讨“垃圾议题”,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不仅能分享观点,更能分享行动与解决方案。
公众将有机会学习如何从源头减少垃圾,打破对回收的迷思,理解垃圾管理背后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解释诸如“堆肥”、“本地采购”、“过度消费”等概念。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围绕“餐桌”的思考: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实现更负责任的消费?通过这场活动,我们将探索饮食选择如何成为生态行动的一部分,在味觉与环保之间建立联结。吃饭不仅是每天要做的事,也可以是一种环保行为。每道菜的背后是生产、运输、季节性等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保留传统美味与风味的同时,也做到尊重自然环境?
主厨将现场演示简单而有益于环境的食谱:食材选用本地、当季、少加工,将解释饮食习惯如何影响地球;观众更可即场品尝,在享受新口味的同时,重新思考人与食物的关系。观众将学习如何识别食品标签,理解“短链供应”(本地采购)概念,并深入了解食物浪费所带来的环境挑战。“食物的碳足迹”、“理性农业”等关键词也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
ATELIER 工作坊丨FR / 中文
本展由王希言女士策划,创新性地融合了人类学家菲利普·德斯科拉的“本体论”、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以及摄影师陈远明与Claude Mollard的诗性影像。陈远明的镜头直击野性非洲——动物迁徙的壮阔、游牧部落的坚韧,充满磅礴的生命力量。Claude Mollard则让顽石与林木幻化为灵动面孔,诘问我们与万物生灵的深层联结。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远征,更是一次哲学和生态的思辨。我们邀您穿越影像、理论与感知的边界,重新构想人类与星球的未来,探寻艺术如何重塑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EXPOSITION 展览丨FR/中文
法国多尔多涅流域生物圈保护区协调员茹斯汀·克缇耶将在多地法语联盟开展以地方议题为重点的专题巡回讲座。她将阐述当地各方如何积极协作,保护该保护区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这一区域已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保护区网络。她的演讲将强调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科研人员与居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并介绍多尔多涅流域独特的生态和社会动能。她的介绍也将展现法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协作所激发的生态效应。
法语角将成为一个围绕“环境”主题的语言交流空间! 通过各类互动活动、歌曲赏析、文本片段和法语惯用语的探索,参与者将以法语为媒介,探讨自然与生态如何在语言中体现。
本活动旨在一方面探讨“中法环境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丰富与环境相关的法语词汇。这将是一次将语言学习与生态思考相结合的原创而生动的体验。
适合对象:所有B1以上法语水平的学习者。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值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期间,“法语联盟在华生态责任奖”获奖者将揭晓。该奖项由中国法语联盟网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人与生物圈” (MAB France)委员会联合设立,旨在表彰与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合作的创新项目。这些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验平台,融合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奖项重点鼓励环境教育、气候问题意识提升及可持续行动方面的卓越合作实践。
获奖项目展示出法语联盟在气候行动和生态转型中的关键文化角色。颁奖典礼彰显各方的集体努力与创造力,并激励更多合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保护地球贡献力量。
人类文明自诞生起,便与海洋缠绵共生。海洋是生命的襁褓,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更是文明对话的舞台。它象征着生命与延续,力量与威严,平静与狂暴,浩瀚与深邃、自由与冒险,孤独与隔绝,神秘与诱惑,永恒与流变……而与海洋共生,成为海洋的守护者而非征服者,才是真正的文明。
由旅法女中音歌唱家李颖女士发起并演唱的音乐会《水边乐歌》是一场用歌声向大海倾诉心声的疗愈音乐会。她扎根于大湾区这片“向海而生”的热土中,用歌声诉说着人类世世代代对大海的敬畏、依赖、期盼、眷恋、守望、忏悔与承诺……《水边乐歌》将以水为魂,海为桨,乐为舟,满载人类共同的记忆与呼唤。
CONCERT 音乐会丨FR/中文
在《光蚀》项目中,埃娃·尼尔森聚焦于光学与水文地质现象,将其与丝网印刷中的曝光(日晒)技术相结合。艺术家走访了法国阿尔勒周边地区并延伸至卡马尔格地区。这片由利翁湾与罗纳河分支形成的广阔三角地带被称为“它们”,被当作实验场域。面对干旱、水位上涨等自然界中的力量与现象,尼尔森通过叠加丝网印刷图像和绘画,在作品中构建出生活区的流动与迁移,呈现这些地域的碎片化图景。经验景观在每件作品中浮现、复制并回响。交织古老与后现代叙事,埃娃·尼尔森转化并构想的 一幅集合了当代与神话地质层的多重地貌全景图。
(Fr) Situé dans le sud-est de la Chine, le lac Poyang est le plus grand lac d’eau douce du pays. Il constitue un écosystème vital au sein du bassin du Yangtsé et abrite une biodiversité exceptionnelle, notamment des espèces menacées comme le marsouin aptère du Yangtsé et de nombreuses espèces d’oiseaux migrateurs.
Face aux menaces écologiques croissantes, une force discrète mais essentielle s’est mobilisée : d’anciens pêcheurs, devenus volontaires, se trouvent aujourd’hui en première ligne de la protection de ce patrimoine naturel. Ayant renoncé à la pêche traditionnelle dans le cadre des politiques de conservation, ils ont transformé leur rapport au lac en s’engageant dans sa préservation.
Cette conférence leur rend hommage, en mettant en lumière leurs parcours, leur rôle crucial dans la conservation des espèces emblématiques du lac Poyang, et l’impact concret de leur action sur le terrain. Les volontaires échangeront avec Victor Wright, doctorant en anthropologie, qui accompagne et observe leur travail
quotidien autour du lac Poyang sur le long terme.
Ce projet s’inscrit dans le cadre de l’appel à projets « Trophée de l’écoresponsabilité des Alliances Françaises de Chine » du MAB UNESCO (programme sur l’Homme et la biosphère de 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 et de la Fondation des Alliances Françaises.
贝努瓦·拉佩尔(Benoît Lapeyre)贝努瓦·拉佩尔(Benoît Lapeyre)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蒙彼利埃功能与进化生态学研究所的学者,专注于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化学生态互动的研究。这位法国生态化学专家将为公众展现植物与昆虫在自然界的无声交流,使听众“倾听”一场奇妙而复杂的“化学对话”。这场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秘植物如何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昆虫进行沟通——这些分子既是“气味密码”,也是传递信息的“化学信使”。它们指导昆虫选择产卵地点、寻找食物,甚至在授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拉佩尔博士还将分享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大气污染如何悄然干扰这一自然通讯系统,进而威胁传粉者的生存与生态系统的稳定。
这不仅是一场科学讲座,更是一次对自然智慧的深刻探索。欢迎对生态、环境与自然之美感兴趣的你,共同踏上一段从“看不见的语言”中读懂地球生命网的奇妙旅程。
Grégory Pol 是一名摄影师,对大自然和探险充满热情,他已出版了几本书,并为其他书籍绘制插图。大多数作品都与海洋、动物世界或旅行有关。他关于北极地区的作品经常被展出和用作辅助材料。他的目标之一是突出法国海外领地的生物多样性。他经常参加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和演讲。在马约特岛,作为 “海洋牧羊人 “非政府组织(打击偷猎海龟)的媒体团队,他参加了尼亚姆巴行动。在法国海外领土部长的支持下,他乘坐极地巡逻船 L’Astrolabe 号前往法国南部和南极地区。他的摄影作品被用于支持将 TAAF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
EXPOSITION 展览丨中文
人文与社会科学基金(Fonds SHS)获奖者系列讲座,将通过法国纪录片,带领大众用另一种视角凝视生命。这些纪录片无关说教,而是用镜头定格时间,于无声处对话不可见的力量,进而把握地球的脉动。通过镜头本身的感染力——而非理论宣言——唤醒人们对脆弱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主讲人史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将从跨文化视角解析环境危机,何塞·穆尔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将负责解构电影的情感表达。两位讲者将与听众一起,探讨纪录片如何用镜头进行伦理表达,引领大众以新的生态视角守护我们共同的、脆弱的世界。
十多年前,科研人员曾发出警示:若不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在未来10 至15 年内面临灭绝风险。经过多年系统性保护,如今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其频繁现身长
江流域的身影被公众亲切称为“长江街溜子”,成为广为人知的生态指示物种。这一保护成果不仅标志着长江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更被国际社会视作鲸豚类动物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
例。
江豚保护行动网络项目发起人蒋忆将介绍她十多年的江豚保护经历及对未来鲸豚保护的思考。
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法语联盟基金会“中国法语联盟生态责任奖”项目征集框架下呈现。
继“临水而兴”系列活动在华南三省的重点活动,此行从海岸线延伸至内陆,来到水源丰富的广西,在漓江岸边探讨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产业与环境的选择以及开发与保护 的平衡。
在此次圆桌讨论中,来自法国和中国的企业代表将围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展开深 度对话。通过开放式交流,与会嘉宾将就水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等地区性重点议题进行跨界探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将食物残渣或是废弃电子产品扔进垃圾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往往很少思考这些垃圾的最终归宿。然而,这些城市垃圾桶实则是蕴藏着大量珍稀材料的“城
市矿藏”,这些资源完全可以获得第二次生命。
武汉理工大学和法国洛林大学的研究员、电子和食物垃圾回收协会主席让- 雅克·戈梅教授将向青少年群体公众介绍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性,这正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本次讲座将配合武汉宜家荟聚购物中心举办的循环经济集市开展,该集市旨在推崇二手易物置换,让参与活动的公众免费领取物品或置换小物件,让废弃物件再次焕发生命力。
天生的“微笑精灵”,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长江中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的旗舰物种,更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江豚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长
江生态系统的好坏。
道法自然是中国水墨的本源,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中外孩子,用画笔共绘长江和江豚共生的场景,希望唤醒大家对于“长江的微笑”——江豚的守护。
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法语联盟基金会“中国法语联盟生态责任奖”项目征集框架下呈现。
CONFÉRENCE 讲座丨FR / 中文
09/16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CONFÉRENCE 讲座丨EN
10/09 – 11 广州·华南植物园 Jardin botanique de Chine du Sud, Canton
CONFÉRENCE 讲座丨FR / 中文
10/21 广州·法国高等教育署广州中心 Espace Campus France Canton
CONFÉRENCE 讲座丨FR / 中文
10/23 – 24 海口·海南大学 Université de Hainan, Haikou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10/30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TABLE RONDE 圆桌讨论丨FR / 中文
10/31 桂林·象山区 District de Xiangshan, Guilin
CONCOURS 比赛丨FR / 中文
11/06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十月 Octobre 深圳·深圳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Shenzhen
CONFÉRENCE 讲座丨FR / 中文
11/08 广州·湾区树屋 Bay Area Reading Room, Canton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11/22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RENCONTRE 交流丨FR / 中文
11/29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EXPOSITION 展览丨EN/中文
08/30 – 10/12 厦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Three Shadows Xiamen Photography Art Centre, Xiamen
EXPOSITION 展览丨FR / 中文
09/15 – 10/31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EXPOSITION 展览丨中文
10/01 – 11/30 广州·广东科学中心 Centre des sciences du Guangdong
EXPOSITION 展览丨中文
10/11 – 11/23 深圳·布吉文体中心 Centre culturel et sportif Buji, Shenzhen
EXPOSITION 展览丨中文
十月 Octobre 2025 深圳·海上世界明华轮 Ancerville, Sea World, Shenzhen
CONCERT 音乐会丨FR/中文
10/19 深圳·深圳音乐厅 Shenzhen Concert Hall, Shenzhen
EXPOSITION 展览丨FR / 中文
10/27 – 11/16 广州·珠江公园 Zhujiang Parc, Canton
EXPOSITION 展览丨FR / 中文
11/03 – 11/09 广州·珠江公园 Zhujiang Parc, Canton
EXPOSITION 展览丨FR/中文
十月 Octobre 2025 儋州·洋浦湾:外滩影视基地 Yangpu Bay : The Bund Film and Television Base, Danzhou
PROJECTION 放映丨Sans dialogue 无对白
十月 Octobre 2025 广州·法国高等教育署广州中心 Espace Campus France Canton
十月 Octobre 2025 深圳·海上世界明华轮 Ancerville, Sea World, Shenzhen
十一月 Novembre 2025 广州·珠江公园 Zhujiang Parc, Canton
PROJECTION 放映丨FR / 中文
十月 Octobre 2025 广州·法国高等教育署广州中心 Espace Campus France Canton
PROJECTION 放映丨FR / 中文
十月 Octobre 2025 广州·法国高等教育署广州中心 Espace Campus France Canton
ATELIER 工作坊丨FR / 中文
10/18 广州·广州法语联盟 Alliance Française de Canton
实现低碳可持续农业转型已成为中法两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次双边论坛将汇聚两国专家,重点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创新性病虫害与生物入侵防控策略、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建模研究,以及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该科技论坛由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将就保障粮食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沿技术进行交流,同时也将加强农业科研领域的合作。
本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旨在针对全球变化对植物- 昆虫传粉通讯的影响进行研究。授粉对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大气污染物却对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讨会将汇聚中法两国专家,针对环境污染对化学通讯及植物-昆虫互作网络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并将成为中法合作优先领域未来协作的起点。
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要挑战。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第四届国际入侵生物生态影响评估学术研讨会由巴黎萨克雷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主办,将汇聚中法两国从事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评估的科研人员参会,促进中法两国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球外来入侵生物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水平。
国际科研网络中法生物多样性虚拟研究所将举办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汇聚两国专家,共同探讨五大核心议题:物种适应气候变化机制、天然药物治疗的开发探索、农业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中的作用,以及将“同一健康”理念整合到科研工作中。
该科研网络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主要目的是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领域的研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解决方案,并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公约》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2024 年,法国开发署庆祝了其在华开展业务 20 周年。20 年间,法国开发署支持实施了近 50 个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为中法环境合作的重要见证。
在此契机下,法国摄影师吉尔走访了法国开发署在中国的一些标志性项目现场,围绕中国道家思想的五行——木、水、火、金、土——策划了一场图片展。五行之道对于维护地球的宜居性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项目记录了法国开发署与中国合作,在保护全球公共资源、改善民众生活条件、促进双边关系方面所开展的丰富行动。
随着环境危机日益深入全球公众意识,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传播民间环保理念的契机。“影像记录环境危机”摄影工作坊为济南市民提供与专业摄影师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摄影艺术传递环保信息。
工作坊将在济南的群山环抱之地开设,参与者可使用智能手机或日常轻便摄影设备,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拍摄实践,最终精选作品将进行成果展示并展览,以影像档案见证环境危机。
一幅画能改变世界吗?
2025年,通过法国驻华大使馆与中国法语联盟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青少绘画大赛,数百名年轻创作者正用画笔给出他们的答案。
4至22岁的参赛者用蜡笔、水彩笔和摄像机等工具,共同围绕“蔚蓝星球,绿动未来”展开创作。他们的作品既展现地球脆弱的美,又用艺术语言回应当下环保命题:每件作品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诗意诠释。
优秀作品将在多个文化和教育场所巡回展出。这不仅是艺术竞技场,更是年轻一代向世界传递他们的环保理念的扩音器。
机器人技术专家里亚德·切拉利教授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生态学家伊莎贝尔·孔布鲁教授将介绍智能无人机和联网系统如何助力观测自然和修复生态。本场圆桌讨论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生态景
观修复中的应用”中法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南京法语联盟携手 IA Drones 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推出,旨在通过与云南卡比杉生态农场的合作,支持云南的乡村振兴。项目融合永续农业与智能科技,以修复污染土壤、应对荒漠化。
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法语联盟基金会“中国法语联盟生态责任奖”项目征集框架下呈现。
不少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身体和心理具有积极影响:减压,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疾病等。心理放松疗法专家、国际自然与森林医学学会(INFOM)法国分会主席阿兰·朗斯洛将通过一场讲座深入探讨健康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具体实例,他将提高人们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以提升个人与集体的福祉,也邀请我们重新思考与环境的关系,将其不仅视为生态问题,更看作是公共健康的重要资源。
昆虫常常隐秘无声,有时令人敬畏,却在维持自然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昆明法语联盟与云南省自然保护协会携手举办一系列围绕这一迷人世界的活动。
活动将以云南大学昆虫学专家张伟教授的讲座开场,深入浅出地介绍昆虫的生态作用,并设有昆虫品尝环节,带来新奇体验。两场户外观察活动将由专业人士带队,探索昆虫的真实栖息环境。
一个昆虫造型工作坊将邀请大小朋友发挥创意,创造属于自己的昆虫形象。现场还将展示精选昆虫标本,让观众近距离观察云南丰富的昆虫多样性。
这是一次融合科学探索与创意体验的旅程,唤起我们的好奇心,也改变我们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看法。
多地法语联盟将迎来展览“面孔与风景”,聚焦法国多尔多涅 河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活图景。这一区域自 2012 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 化遗产以及独特的生活艺术而为人所知。展览通过一系列真实 的生活故事与肖像,呈现当地人为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宝贵纽 带而付出的努力,展示人们如何,凭着创意和勇气,探索调和 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展览“面孔与风景”是一张来自多尔多涅的邀请函,邀请观者 走进这个以生物多样性、居民健康与福祉构筑日常生活和未来 的地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法国主席、国际农业研究合作中心(CIRAD)研究员迪迪埃·巴宾将展开一场特别访问,前往中国六座城市。
在法语联盟的支持下,他将通过一系列专题讲座,分享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议题方面的深厚见解。演讲内容将涵盖生物圈保护区在落实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关键作用,人与生物圈计划推动的国际科研合作,及其 2026-2035 年全球新战略的核心方向。
在中国,“回归土地”的人都在做什么?我们如何从乡村汲取灵感,以应对社会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土上人生》是一部六集系列纪录片,讲述了生态农人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道,与土地重新建立紧密链接的故事。
《疯狂农场》和《胭脂紫米》是两集将于中法环境节期间展映的纪录片。从四川到贵州,从城郊农场到深山梯田,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农人们对于气候变化、资源问题、消费市场的深刻反思,也能被他们的真实、鲜活、幽默而感染,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扎根于一处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该纪录片由刘苏丽、马豫原、王树芷联合导演。她们深耕于中国和法国的生态农业圈,面对全球的生态挑战,她们希望通过记录,打破人们对于“农业”的刻板印象,并分享生态农业、生态生活所蕴含的古老智慧。
法国本土约 27% 的海岸线正在遭到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的脆弱性不断加剧,近年来尤为严重。随着法国乃至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海岸沿线或距离海岸 25 公里以内的地区,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不仅涉及海岸侵蚀和海岸线退缩的问题,也引发重大的社会问题。
科学家借助多种互为补充的工具和方法,试图描述并理解海岸线这一海洋与陆地间交界线的演变机制。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力求找到最适应这一复杂现象及其地方特征的解决方案。
《海洋与陆地之间》纪录片制作方:Hervé COLOMBANI et Jean-Jacques GUERARD © CNRS/BRGM-2016.
“遥望地球”是时长约五分钟的科普性系列短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从太空观测地球和理解气候的航天工具及仪器。该系列影片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 制作,将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循环放映。
这些妙趣横生的短视频涵盖九大主题,展现了卫星如何借助不同的技术来全方位地监测地球。一些卫星配备光学传感器或雷达,专门用于监测海洋或水循环。一些卫星则用于分析植被覆盖、降水或悬浮气溶胶。还有用于研究大气的平流层气球,以及用于追踪动物的Argos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收集系统。简而言之,影片介绍了法国航天局采用的一系列仪器,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能够研究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演变。
位于中国东南部的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栖息着包括长江江豚在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多种珍稀候鸟。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威胁,一支低调却至关重要的力量挺身而出:一群退捕渔民如今以志愿者身份,站在保护这一自然遗产的最前线。他们响应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放弃了传统的捕鱼生活,将与湖泊的关系转变为守护与修复。
本次讲座旨在向他们致敬,聚焦他们的转变历程,以及他们在保护鄱阳湖标志性物种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展示他们在一线开展保护行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法国人类学博士研究生魏玉波长期跟踪研究这群志愿者在鄱阳湖地区的日常工作,他将在活动现场跟志愿者们进行对谈。
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法语联盟基金会“中国法语联盟生态责任奖”项目征集框架下呈现。
十多年前,科研人员曾发出警示:若不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在未来 10 至 15 年内面临灭绝风险。经过多年系统性保护,如今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其频繁现身长江流域的身影被公众亲切称为 “长江街溜子”,成为广为人知的生态指示物种。这一保护成果不仅标志着长江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更被国际社会视作鲸豚类动物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作为一个草根公益人,我们在江豚保护上做了哪些推动呢?江豚保护行动网络项目发起人蒋忆将介绍她十多年的江豚保护经历及未来鲸豚保护的思考。
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法语联盟基金会“中国法语联盟生态责任奖”项目征集框架下呈现。
蔚蓝星球,绿动未来——参赛者需要思考如何维护星球之美与环境挑战之间的脆弱平衡。我们期待看到每一位参赛者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一主题,展现他们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和富有责任感的思考。
在 2025年法语演讲大赛中,参赛者需接受 “秒表挑战”!他们必须在3分钟内完成演讲。本次大赛由中国多个法语联盟组织,在地方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将前往武汉参加总决赛。
提高法语表达能力,宣传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是本次大赛的双重目的。(2023年,武汉法语联盟获得由法语联盟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项目组颁发的生态责任奖)。
在生命初始阶段,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海洋已经形成了40亿年,覆盖着地球表面70%的面积。如此多的生态系统既美丽又脆弱,在微妙的平衡中进化和发展。气候变化、污染或资源过度开发,当今人类的活动却扰乱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并且威胁到了海洋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图片与影片,CNRS将与您一同探索海洋,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洋。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和国家植物园(北园)的专家教授将带领大家发现濒危露地木本植物。木本植物是多年生硬茎植物,如乔木和灌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韧性至关重要。
在植物园探访过程中,专家们将搭配彩色植物卡片,带领大家从植物分类学、物种多样性等角度体会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机制和保护植物的意义所在。
参与者可以带上一本小册子或一本书来收集参观过程中捡拾的落叶,用于制作植物叶片图集,留下此次大自然沉浸式体验之旅的美好记忆。
我们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着环境、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
“同一健康”拼图是一个集体游戏,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健康与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之间的联系,并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汇集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这一教育工具让人们意识到为所有人开发健康、可持续和优质食品所涉及的庞杂议题。
北京的四合院可以优化北京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活质量。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和可持续性设计。参与者将实地考察四合院的建筑细节,并可参加两个互动工作坊:
1.观鸟和鸟类手工制作
在鸟类学家的陪同下前往景山公园观察当地的鸟类,然后来到四合院,用回收材料动手制作鸟类纪念品。
2.四合院堆肥和可持续园艺
了解如何利用有机废物来进行堆肥,学习以低碳方式进行可持续园艺的简单技巧。
这些工作坊是学习具体的生态实践和发现北京历史的契机。期待通过交流想法,为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TerraFibra展览”展示了入围了首届TERRAFIBRA奖的40个创新项目,该奖项专注于使用生土和植物纤维来建造的当代建筑。展览由巴黎城市规划与建筑中心、amàco工作室和Les Grands Ateliers建筑培训与研究中心联合策划,呈现来自世界各地基于自然材料的建筑实践。
展览中,既有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建筑作品,还有一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如编竹墙)以应对当今气候变化的挑战。
我们将惊奇地发现自然材料的美与多样性:夯土、压缩砖、大麻、秸秆、竹子等等。我们将了解到这些材料通过不断地改进,为传统建筑系统提供的富有创意的生态替代方案。展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来领略可持续建筑的世界,探索创新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未来!
你想探寻水的“秘密旅程”吗?你是否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水消失在下水管道尽头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开启了一场“净化重生之旅”。从按下冲水键到打开水龙头,看似平凡的动作背后,藏着一段精彩的科学冒险。
本次活动将以简单趣味的方式,带你了解水是如何流通、被污染,又如何经由巧妙的技术重新变得清洁可用。在来自法国水务企业威立雅的专家的带领下,你将深入探索水处理的奥秘,了解科学与技术如何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资源。
一场轻松且富有启发的体验,带你换个角度重新认识“水”,并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挑战!
本展览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策划,它提醒我们:海洋的存续需要人类智慧的全面守护。这片广袤而神秘的蔚蓝之境,脆弱而濒危,正因我们在陆地和海上的活动而受到伤害。它汹涌莫测,却哺育众生、供给呼吸、调节气候。为了深入认知并守护这片蓝色命脉,CNRS的科学家们——从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制图师、气候学家到经济学家——正全方位地探索海洋的方方面面:从深海到洋流,从表层季风到海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
当多元学科在此交汇,人类终将解读这颗蓝色星球的生命密码。
编辑与视觉设计
2025年
执行单位:CNRS传播部门 & CNRS Images
科学委员会:CNRS海洋特别工作组
视觉设计:Caroline Pauchant 工作室
版权所属:CNRS
星辰社会工作事务所将以艺术为媒介,开启一场横跨东西方的可持续对话。
珐琅瓶花植工坊以东方瓷韵对话西方珐琅彩,再生纸张与永生花在相框中凝成精美的画作;环保首饰工坊将蕾丝花边、硬朗布料、金属筋骨等蜕变为可佩戴的环保首饰。
欢迎您发挥创意与巧思,以艺术创作促进可持续性,让旧物焕发新生之美。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划并制作的《生物多样性》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观众探索丰富的自然世界。展览通过介绍十三种生态系统,展现法国国土景观中蕴藏的生命奇迹。
展览涉及自然历史领域的主要概念: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生命体的演化和危机,研究的重要性等等。我们也将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以理解未来面对的挑战。
展览意在引导我们珍视身边的自然环境,学会欣赏自然并生发守护自然的意愿,激发对自然的求知欲……
您知道吗?海下4000至6000米的深海区域覆盖了地球一半的表面积,却仍然鲜为人知。
本次摄影展由动物摄影师吉勒·马丁的摄影作品组成,带您领略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的科研成果,揭开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
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图像,您将邂逅令人惊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那些形态奇特、色彩斑斓的深海生物,为了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进化出了令人惊奇的适应能力。
让我们沉浸在深海秘境之中,感受自然造物的魅力,探索脆弱又神秘的海底世界。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每人每年碳排放需控制在2吨以内,而目前全球平均仍高达6.8吨。这个目标听起来遥远,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饮食、出行、能源、消费,每个选择都影响着地球的未来。
如何实现这场深刻转型?“2吨工作坊”由此而生。
参与者将在3 小时内,作为个人或集体中的一个角色,共同想象未来,模拟从今天走向2050年的旅程。通过八轮游戏,大家基于自身碳足迹和“行动卡”,讨论并选择减排方案,直观感受不同决策的影响。
这是一场沉浸式互动体验,让你在轻松氛围中理解碳足迹的意义,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杠杆,探索个人与集体如何携手共建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