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音乐会与特别放映|拉威尔诞辰150周年

(Fr) À l’occasion du 150e anniversaire de la naissance de Maurice Ravel, deux événements célèbreront l’héritage du compositeur. Le 4 juillet, l’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kin proposera une projection spéciale du film Boléro d’Anne Fontaine, une immersion sensible dans les coulisses de la création de son œuvre la plus célèbre. Puis, le 6 juillet, l’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Chine, sous la direction du chef français Lionel Bringuier, lui rendra hommage lors d’un concert exceptionnel au Beijing Concert Hall, avec la pianiste Chen Sa en soliste.

Ces deux événements seront l’occasion de redécouvrir Maurice Ravel, et son œuvre. Né en 1875, il est l’un des plus grands compositeurs français. Formé au Conservatoire de Paris, il est souvent associé à l’impressionnisme musical bien que son style unique soit bien plus vaste, embrassant des influences espagnoles ou jazz. Sa musique, à la fois complexe et accessible continue de fasciner aujourd’hui.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从小说到电影:大仲马的魅力

 

《三个火枪手》电影两部曲在国内上映之际,法国文化邀您重读大仲马,感受他笔下的侠义世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许你不知道,让这句格言深入中文世界的,正是著名的三个火枪手。

将这句格言写进小说的大仲马,也写出了法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两部作品——《三个火枪手》(1844)与《基督山伯爵》(1844–1846)。大仲马可说是冒险、浪漫和勇气的代言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来自不同国家的读者。

 

 

大仲马(1802-1870),原名亚历山大·仲马,小说家,剧作家。他出生于法国的维莱科特雷(今天法语语言国际城的所在地),20岁左右开始写作,凭借剧作《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崭露头角。这位多产的作家在一生中创作了超过250部小说和50部戏剧。他始终认为文学是属于大众的,在报刊上以连载的方式发布自己的小说。他和雨果两人推动了浪漫主义戏剧的诞生。

 

大仲马作品的影响力遍及全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翻译索引统计,大仲马在全世界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个人作者榜单上位列第13位,他的作品译文有2500多个版本。《三个火枪手》在全球各地的销量达三千万册!

《三个火枪手》的首个中文译本出现在1907年,随后各种译本层出不穷。

 

三句话说完《三个火枪手》

十七世纪初,年轻的达达尼昂前往巴黎,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队。他与三个火枪手波尔多斯、阿多斯和阿拉米斯成了朋友。他们四人一起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冒险,只为阻挠红衣主教黎塞流的阴谋。

 

 

从大仲马的笔端到今日银幕

小说《三个火枪手》曾被改编成话剧、音乐剧、漫画、电视剧、电影等,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大IP。最新的改编作品要数2023年底在法国上映的电影两部曲《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米莱迪》。两部电影均由马丁·布尔布隆执导,集结全明星豪华卡司:弗朗索瓦·西维尔饰演达达尼昂,罗曼·杜里斯饰演阿拉米斯,皮奥·马麦饰演波尔多斯,文森特·卡索饰演阿多斯,伊娃·格林饰演米莱迪,琳娜·库德里饰演波那瑟夫人,薇姬·克里普斯饰演王后奥地利的安娜。

 

 

两部电影在法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观影人数超过三百万,并分别于6月21日和28日登陆国内院线。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重温《三个火枪手》的传奇故事吧!

 

 


 

你知道吗?

《三个火枪手》每年可以卖出好几万册,而一旦有改编作品推出,原书的销量也会上涨:得益于上述两部电影的上映,原小说的销量可是翻了20倍!

大仲马是一位极其高产的作家,同时创作好几部小说。为了帮助自己记住每一个故事,大仲马会在自己的书桌上放置书中人物的小塑像,如果人物死了,他便把塑像扔掉。某天,在写《蒙索罗夫人》(1846年出版)的某个章节时,他把两个刚刚被写死的人物塑像扔进了垃圾桶。她的女佣以为他弄错了,又把塑像放回了书桌上。导致大仲马后来又不小心把这两个人物写回了故事中,这个漏洞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但大仲马最后总算靠着自己的创造力把故事给圆了回来。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抽象重造

绘画中的抽象主义能否揭示一种面对艺术的新方式?对于远离了具象艺术的主题、叙事和其他主题,它能否对新出现的问题做出更恰当的回应?这些问题是此次法国第戎Le Consortium当代美术馆与北京X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展览的核心。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神圣舞台

 

阿维尼翁戏剧节,全世界瞩目的戏剧盛会,将于7月5日至26日举行。戏剧节开幕这个周末,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将于7月5日和6日特别呈献四场《荣誉庭院》舞台录像放映,向这一传奇舞台致敬:正是在这里,戏剧节诞生、撑场,持续书写着属于它的历史。但大家真正了解教皇宫荣誉庭院的故事吗?

 

 

荣誉庭院和戏剧节的起源

这座庭院,首先是阿维尼翁教皇宫的一部分。14世纪,出于政治与安全的考虑,教皇决定从罗马迁至阿维尼翁。在此后的70年中,七位教皇先后在这里居住,并兴建起当时欧洲最大的宫殿之一。数百年来,这座俯瞰全城的建筑至今仍是法国参观人数最多的古迹之一。

 

教皇宫

 

1947年,让·维拉决定创办阿维尼翁戏剧节时,曾提出需要 “一面用于表演的墙…… 任何一堵墙都可以,无论是工厂的墙,还是巴斯克回力球场的围墙”。最终,他得到了教皇宫荣誉庭院的墙。一位当时的见证人回忆说:“他想要露天舞台,但又需要围墙。离真正的剧院只差一个屋顶了。”

 

 

1949年的荣誉庭院

 

 

巨大体量带来的挑战

使用如此“阔绰”的空间,也并非没有代价。最直接的挑战,来自它的体量。习惯在逼仄空间中表演的演员们,面对开阔的荣誉庭院——大到舞台技术人员必须用“鸟叫”来远距离沟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表演。早在1966年,让·维拉就坦言:“每晚我都会被同一种恐惧抓住:如何填满这个空间?”

 

 

面对这面承载厚重历史、极具压迫感的 “墙体”,导演们给出了不同的回应:有的选择在台上复刻部分墙体,强化历史在场感;有的用空调排气管等现代设施解构其原貌;有人用写实投影“炸毁”整面墙;也有导演选择让演员徒手攀爬墙面,将其升华为一场肉体与意志的对抗表演。

 

《地狱篇》,罗密欧·卡斯特鲁奇作品,安托万·勒·梅内斯特雷尔参演,2008年,阿维尼翁教皇宫荣誉庭院

 

 

最具象征意义的戏剧节主舞台

如今,戏剧节的演出遍布阿维尼翁全城多个场地,但荣誉庭院作为戏剧节的诞生地,依旧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核心舞台。年复一年,荣誉庭院已成为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试炼场”——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因为每一位登台者,都必须面对前人留下的辉煌印记。 1967年,莫里斯·贝嘉带着《当代弥撒》将现代舞引入这一空间;1976年,菲利普·格拉斯与鲍勃·威尔逊合作上演《沙滩上的爱因斯坦》,轰动一时。 荣誉庭院的观众拥有极大的自由——他们可以鼓掌喝彩,可以中途离席,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发出嘘声。某种程度上,这让剧场回归到最初的本质:正如莫里哀时代的观众,能当场与演员对话、叫好、争辩。正是在争论中,关于艺术的思辨得以诞生,推动了法国戏剧创作的不断演进。

 

《大师与玛格丽特》根据布尔加科夫小说改编,由英国导演西蒙·麦克伯尼执导,于2012年在教皇宫荣誉庭院拉开第66届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帷幕

 

漫长而神圣的荣誉庭院之夜

荣誉庭院也承载了许多“非常规”剧作,尤以超长时长的演出为特色:晚间开场,直至清晨收尾。1987年,安托万·维特兹的执导保罗·克洛岱尔的传世之作《缎子鞋》,演出长达12小时。2009年,瓦吉迪·穆阿瓦德上演其四部曲前三部《海边》《焦土之城》《森林》,整整11小时,引爆话题。这部作品的第一部曾在2024年来华巡演,前两部的中文版也已经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裹着毯子通宵观剧的观众,在清晨的日光中小憩醒来,多么美好的画面。编舞家安娜·特蕾莎·德·凯尔斯梅克受到启发:2011年,她特意将舞蹈《切塞纳》安排在凌晨4:30开演,让破晓的光线,照亮舞者的身体。

 

《切塞纳》安娜·特蕾莎·德·基尔斯梅克作品

 

 

焕然一新的荣誉庭院

2021年,荣誉庭院迎来全新改造。场内近2000个座位全部更新,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演舒适度,也大大改善了无障碍通行条件。那些被替换下来的旧座椅,被导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巧妙再利用,成为他执导的《樱桃园》舞台装置的一部分。这部由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作品,在今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框架中在上海、南京与北京上演。

 

翻新后的荣誉庭院

 

 

杰罗姆·贝尔的《荣誉庭院》:一部关于剧场本身的作品

荣誉庭院已不仅是舞台,它自身也成为灵感源泉。2013年,法国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创作了一部以其命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将荣誉庭院本身作为主角,通过一种镜像般的形式,由演员以观众身份回忆自己在此观看演出的记忆,构成对剧场的独特再现。

为迎接第79届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幕,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将于7月5日和6日下午放映杰罗姆·贝尔作品《荣誉庭院》的舞台演出实录。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变幻几何

英蓝集团旗下Carte Blanche欣悦呈现法国艺术家克洛伊・西尔巴诺北京个展“变幻几何”。
克洛伊・西尔巴诺以几何学家般的精准笔触,描绘那些动作定格的瞬间。初看她的作品时,你或许不会察觉这种潜藏于细微之处的精妙。因为她笔下呈现的大多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我们往往会忽略其背后的复杂深意:所有宛如行云流水般精心编排的动作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绝非一目了然,我们需要去思考,去探寻。
克洛伊・西尔巴诺既是画家,也是旅者。我们很难定义她究竟是一位借旅行汲取灵感的画家,还是一位钟情绘画的旅者。在她的画作中,既有面对新奇场景与风物时流露出的惊叹,也有宛若游戏人生般对所见所闻的描摹。她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奇妙变幻的风景。这些画面在画布上一一定格,时间仿佛也为其静止。借助这些作品,我们得以走进她的艺术世界,亦步亦趋,带着满心的专注与好奇,在那缕洒向世界神秘角落的微光中,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克洛伊•西尔巴诺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曾获得 2020年艺术8颁发的奖项,并在中国的北京艺术之家、中国美术馆、北戴河不同当代艺术中心、HdM 画廊和杭州英蓝中心Carte Blanche展出作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潮起潮落

艾丽斯·德斯
艾丽斯·德斯来自法国北部的奥帕莱海岸,她通过此次展览向自己的家乡致敬。在这些作品中,她描绘了维梅雷市餐馆在七月最后一个周末举办的“贻贝节”,以及沿着海堤举行的游行和曾经一度举办的“贻贝小姐”选举。从她钟爱的海滩上的蓝白条纹小屋,到锥形甜筒里融化而淌下的冰激凌,夏日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场景中铺展,当然还有帆船、午睡和开胃酒,甚至是夜泳,那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

奥帕莱海岸的生活场景悉数呈现,其中就有居民流连在滨海布洛涅(法国最大的渔港)的鱼市,螃蟹、鳎目鱼、鲈鱼和贝类等各种海中珍宝应有尽有。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的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法国和中国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着迷,尼摩船长的环球之旅让他们陶醉,在其中科学探索与深海的诗意相互交融。

法兰西喜剧院的资深演员克里斯蒂安・埃克希望将他童年的快乐传递下去。他与视觉艺术家华莉里・莱索尔合作,专门为此次演出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偶,将七彩缤纷的海洋世界栩栩如生地搬到舞台上。这场在漆黑的深海中上演的海洋奇幻世界穿越之旅获得了 2016年莫里哀戏剧奖视觉创作奖。

这部作品于2015 年法兰西喜剧院首演。此次由中国主创及中国演员阵容全新演绎的中法共创版本由中央戏剧学院、香港艺术节、抱风屿 Tempest Projects 联合出品。本作品于2025 年香港艺术节之首演为赛马会艺贯中西系列之节目。

快准备好来体验这个老少咸宜、充满魔法、诗意与幽默的奇妙世界吧!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致敬大师克里斯·马克系列放映北京x上海

克里斯·马克

 

这个夏天,北京、上海两地将举办克里斯·马克作品的系列放映,为观众呈现一场影像、记忆与思考的深邃对话。

在影像史的时空长河中,克里斯·马克 (1921–2012) 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名字。他是导演、摄影师、旅行者、散文家、猫的爱好者,也是影像诗人与思想见证者。他在影像中追问历史的真相、记忆的幻影和未来的可能。进入数字时代后,克里斯·马克是最先运用计算机制作影像的艺术家之一,以新媒介来探索记忆结构,被阿伦·雷乃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雏形”。

 

克里斯·马克与阿伦·雷乃

 

马克通常与60年代的左岸导演联系在一起,包括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和雅克·德米等电影人。电影理论家罗伊·阿姆斯如此评价马克:“法国电影圈中不乏剧作家、诗人、技艺精湛者和自传作家,但真正的散文家只有一个——克里斯·马克。”

 

 

上海:【电影学堂】克里斯·马克:古希腊,或猫头鹰的遗产

为了研读法国电影大师克里斯·马克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猫头鹰的遗产》,在上海师范大学世界电影研究中心《国际电影大师工作室》项目以及2025年度“中法文化之春”的框架下,由上海师范大学世界电影研究中心主办、法国文化中心支持的【电影学堂|克里斯·马克:古希腊,或猫头鹰的遗产】,将于2025年6月27-2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礼堂举行。

 

 

《猫头鹰的遗产》是克里斯·马克最重要的系列作品。该片以古希腊为核心命题,由十三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希腊语单词,是克里斯·马克在1980年代末期拍摄的结构性影像论文系列,也堪称其最具雄心的作品。

本片形式上借鉴了古希腊“会饮”的传统形式,让一众学者、电影人和音乐家齐聚一堂,畅言希腊思想遗产的现代承继。在思想交锋的同时,马克通过穿插的影像引文、旁白与蒙太奇手法,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考察。

 

 

 

为了深入理解该系列作品,电影学堂还特别邀请了法国电影史学者及批评家让-米歇尔·傅东为本片录制了四集共计200分钟的系列导赏讲座,将与《猫头鹰的遗产》同步放映。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北京:克里斯·马克回顾展,四部经典影片接连放映

7月,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也将推出克里斯·马克的回顾展,精选其极具代表性的四部经典影片:《西伯利亚来信》(1958),《堤》(1962),《五角大楼的第六个面》(1968),《日月无光》(1983),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跨越时空、形式多样的影像之旅。此外,6月28日法国文化中心还有最后一场马克的重要作品《第五等级》的放映,同样不容错过。

 

《日月无光》(1983)海报

 

这四部作品横跨二十余年,全方位展示了马克从政治纪实到哲思诗影的多元创作风貌。1958年的《西伯利亚来信》用假想书信串联出文明对话,带观众领略西伯利亚的独特风光;1962年的科幻短片《堤》是对时间旅行和对记忆碎片的诗性构建,该短片为克里斯·马克赢得了让· 维果奖;《五角大楼的第六个面》是对影像、抗议与国家机器的反省,展现了马克对时代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而在《日月无光》中,观众将随着一个女声读信的呓语穿越日本、冰岛、几内亚等异域国度,感受一首关于流亡、记忆与文化的影像诗。

 

《堤》(1962)剧照

 

此次回顾展不仅是一场电影的盛宴,也是一次重新理解世界、历史与自身的契机。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在影像与文本之间,克里斯·马克将电影转化为思考的工具。这个夏天,邀请大家走进影院,走入思想的影像现场。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莫里哀戏剧奖了解一下

 

1987年以来,莫里哀戏剧奖每年会表彰本季最杰出的艺术家与戏剧作品。该重量级戏剧奖项常被认为相当于美国的托尼奖和英国的劳伦斯·奥利弗奖。

中国观众对这一奖项本身可能还不太熟悉,但许多获奖作品早已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瓦日迪·穆瓦德编剧并导演的《海边》(2005年莫里哀最佳编剧奖)曾在乌镇戏剧节及北京人艺国际邀请展上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与华莱里·莱索尔联袂导演的《海底两万里》(2016年莫里哀最佳视觉创作奖)已被改编为中文版并在全国巡演;弗洛里安·泽勒的《父亲》(2014年莫里哀私立剧院最佳戏剧作品莫里哀奖)与雅丝米娜·雷札的《艺术》(1995年莫里哀最佳编剧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此外,宝琳·比罗的《女足英豪》(2022年莫里哀最佳编剧奖)曾在前几日的阿那亚戏剧节37°2环境戏剧朗读单元呈现。

 

托马·乔利与其指导的巴黎奥运会开闭幕式获得“莫里哀荣誉奖”

 

今年,第36届莫里哀戏剧奖颁奖典礼于4月28日在法国举行。颁奖典礼借由 “莫里哀荣誉奖” 表彰了导演托马・乔利。作为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艺术总监,他因在这一全球瞩目盛事中的杰出工作获此殊荣。

 

© Jean-Louis Fernandez

 

在第36届莫里哀奖颁奖典礼上,两部作品各斩获五项大奖,成为当晚焦点。一部是由法兰西喜剧院院长埃里克·鲁夫导演的保罗·克洛岱尔的《缎子鞋》,彰显了莫里哀之家(即法兰西喜剧院)在法国戏剧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另一部获奖作品为让-菲利普·达盖尔自编自导的《血管中的煤灰》,讲述1950年代末矿区里矿工的故事。两部作品风格迥异——前者追求艺术深度,后者贴近大众情感,共同勾勒出法国戏剧的多元面貌。

最后,莫里哀年度最佳音乐剧奖授予了由拉迪斯拉斯·肖拉特导演的新版法语音乐剧《悲惨世界》。该奖项的颁布也让人想起,中国观众熟悉的经典曲目《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其实是1980年法语原版《依人民的意志》的英文改编版本。这部获奖的全新改编作品不仅收获了观众与评论界的双重好评,更让国际观众得以重新领略法语原版的语言魅力与法国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

 

 

在这部作品来华之前,中国观众还将有机会欣赏拉迪斯拉斯·肖拉特执导的另一部法国现象级音乐剧 《莫里哀》,该剧将于2025年9月起开启中国巡演。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未来城市面临的挑战|中法专家圆桌讨论

(Fr)

 Les villes concentrent une part importante des défis du XXIᵉ siècle : embouteillages chroniques, pression sur les ressources en eau, gestion de larges quantités de déchets. Face à ces enjeux, comment construire des espaces urbains plus durables, plus intelligents et plus vivables ?

Le jeudi 3 juillet, l’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kin proposera de croiser les regards de deux experts autour du thème « Défis de la ville de demain : mobilité, eaux et déchets », l’un sur la mobilité urbaine et les villes intelligentes, l’autre sur la gestion durable de l’eau et des déchets. Une occasion d’explorer des solutions concrètes pour penser la ville de demain.

 

 

 

 


 

Intervenants

 

Derek Dou

Derek Dou est vice-président de 51WORLD et 51Sim, leader dans les technologies de simulation de jumeaux numériques et d’IA. Avec près de dix ans d’expérience en capital-risque, en stratégie et en développement d’entreprise, Derek Dou a noué des alliances industrielles dans les secteurs de la technologie et de la mobilité intelligente. Son expertise couvre l’IA, la robotique et les logiciels d’entreprise et vise à permettre aux entreprises technologiques chinoises de se développer à l’international.

 

 

 

Huang Ximin

Huang Ximin est diplômée de l’université Hohai, de l’ENSIL-ENSCI et de l’université Tsinghua. Elle est titulaire de trois masters, en gestion des ressources environnementales et urbanisme, en eau et environnement, et en gestion administrative des entreprises. Elle a rejoint le groupe Suez en 2008 et, depuis 2015, elle occupe le poste de directrice de l’innovation pour Suez Asie. Adhérant au concept d’innovation ouverte, elle promeut le développement de l’innovation chez Suez dans les domaines de l’eau, des déchets et du carbone. Elle a également travaillé pour trois autres sociétés multinationales dans les domaines de l’environnement et de l’énergie verte, Veolia, Bouygues et Abengoa.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利昂内尔·布兰古耶

利昂内尔·布兰古耶、陈萨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

中国交响乐团特别邀请法国指挥家利昂内尔·布兰古耶,于7月6日在北京音乐厅献上一场特别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集中展现了拉威尔在管弦乐创作上的艺术魅力,通过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呈现他的风格。《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原为钢琴组曲,在他的改编下变成了一部音色精致的交响作品。《G大调钢琴协奏曲》融合了爵士风格与诗意语言,展现了独奏与乐团之间微妙的平衡。而他为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所作的华丽配器,更是赋予原作全新听感,极具创意。

 

 

 

 

中国交响乐团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此次特别邀请利昂内尔·布兰古耶担任指挥,是因为他对拉威尔的作品有深入了解:曾与钢琴家王羽佳、小提琴家陈锐及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拉威尔的全套管弦乐作品(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年仅38岁的布兰古耶是当今炙手可热的指挥新星。他于2007至2013年间在洛杉矶爱乐乐团任职,之后于2014年至2018年担任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2023年至2025年任尼斯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并将于今年9月出任比利时列日皇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此次音乐会由陈萨担任钢琴独奏:她曾在利兹、肖邦、范·克莱本等国际顶级钢琴比赛中获奖,如今也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活跃于国际舞台,与世界各地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纪念拉威尔诞辰150周年——利昂内尔·布兰古耶、陈萨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大仲马经典小说改编,《三个火枪手》两部曲重磅登陆国内院线!

 

改编自大仲马经典小说《三个火枪手》的电影两部曲即将登上院线大银幕:上部《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将于6月21日院线公映,下部《三个火枪手:米莱迪》将于6月28日院线公映。其中,下部曾在今年春天的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中首映,导演马丁·布尔布隆也亲临现场。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在法国文学中占据着特殊地位。这部出版于1844年的冒险小说以主角团英勇无畏的故事征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法国,这部作品已有六十余年未被搬上大银幕。上一次电影改编还要追溯到1961年由贝尔纳·博尔德里执导的版本。

 

电影上部《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将于6月21日院线公映

 

在上部《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中,观众将跟随达达尼昂一起踏上旅程。他离开故乡加斯科涅,怀揣理想赴巴黎,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枪手卫队。在巴黎,他结识了三位英勇的火枪手——阿托斯、波尔多斯与阿拉密斯。但很快,在宗教冲突的背景之下,他们意外卷入了红衣主教黎塞留策动的阴谋中。

 

电影下部《三个火枪手:米莱迪》将于6月28日院线公映

 

《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上映的次周,下部《三个火枪手:米莱迪》将故事推向更为错综复杂的高潮。为营救被困白金汉公爵城堡的爱人康斯坦斯,达达尼昂再踏险途,却意外和由伊娃·格林扮演的米莱迪重逢。米莱迪身世扑朔,既是黎塞留的密谋棋子,也是达达尼昂旧日情人,她化身一个悲剧形象,在复仇欲望与往日恋情间痛苦挣扎。红衣主教黎塞留则在幕后继续推行其诡计,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激情之火熊熊燃烧,悲剧的序幕已然拉开。

 

由伊娃·格林饰演的米莱迪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叙事和视觉呈现,全明星阵容更是锦上添花:主演弗朗索瓦·西维尔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与魅力的达达尼昂;文森特·卡索扮演的阿托斯举手投足中尽显沉稳;罗曼·杜里斯和皮奥·马麦分别为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注入了活力和人性光辉,路易·加瑞尔则演绎了一个充满矛盾的路易十三世。女性角色方面,薇姬・克里普斯以优雅气质完美诠释了安妮王后;琳娜·库德里饰演的康斯坦斯美丽善良又不失坚韧勇敢,而伊娃·格林则精准演绎了米莱迪的复杂形象。

 

左: 主演文森特·卡索 ;右 :主演朗索瓦·西维尔

 

这两部电影并非简单的历史冒险电影,更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责任与激情的冲突,以及过往的感情伤痕。凭借激烈的战斗场面,令人沉醉的配乐,精妙的镜头调度,以及奢华的场景设计,影片深度承袭原著精神,并进行了完美的现代诠释。美术设计斯特凡·塔雅松也凭借《三个火枪手:米莱迪》荣获第49届凯撒奖最佳布景奖。

 

6月21日及28日,让我们一同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重温《三个火枪手》的传奇故事,感受这场充满热血、阴谋、爱情与成长的史诗级双部曲冒险之旅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票(《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票(《三个火枪手:米莱迪》)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式)文(艺)生活入坑指南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的特色周边上线啦!

亿点点的法式、配上一小撮的诗意,还有隐藏的大智慧~

用法语向日用品致敬,实用又不失风格。

法语人或许将会心一笑,或是陷入思考……当然也可以视而不见。

把它们都装进包里,下雨天撑起来当一把显眼包,摆在办公桌上调节心情,当然也可以作为礼物赠送友人。

一起来康一康这些小小的法式必备吧!

 

 

 

 

帆布包 

30 x 40 x 8 cm

30 RMB

 

雨伞 Parapluie

96 cm (直径 diamètre)

40 RMB

 

本子 Carnet

A5 (14.2 x 21 cm)

25 RMB

 

 

铅笔 Crayon

6 RMB

 

双层便当盒 

主体竹纤维、硅胶,容量600毫升

100 RMB

 

筷子

pet/pps加玻璃纤维

15 RMB

 

 

👀     

想将法式生活态度融入你的日常吗?这些小物件你值得拥有!系列周边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旅人蕉阅读俱乐部出售中,不在北京的小伙伴也可以通过微信或邮件远程下单噢~

 

联系邮箱

arbreduvoyageur@institutfrancais-chine.com

客服微信

adv65532627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城景共融——中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合作实践展

2024年12月10日,由法国AAUPC建筑规划事务所策划,联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市规划院”)及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的“城景共融——中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合作实践展”在广州市规划院沙面创意工场(原广州沙面法国兵营旧址)开幕。

展览聚焦AAUPC与其中国合作伙伴在华南地区共同完成的城市规划、景观与建筑实施项目,通过展现每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从城市空间规划到美好环境建设完成,让参观者可以一窥东西方设计理念碰撞出的火花,感受中法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与景观的共生之乐,并通过展览,引发观众对近年来大湾区人口稠密地区共生问题的深入思考。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临水而兴”法国日活动

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掀起全球蓝色行动浪潮。为响应大会主题”加快行动,动员所有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与海口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于2025年4月19日在海口共同举办“临水而兴”法国活动日主题活动。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艺术装置、海洋科学家对话、环保科技展示等多元形式,向公众呈现蔚蓝星球的生态密码,以水为题促进华南的中法交流。邀您从认知开始,传递深蓝关爱。

 

活动亮点:

• 活动开幕仪式:中法代表共启”蓝色征程”

• “以海之名”多维对话:科学家与企业家就海洋议题展开多场圆桌讨论(活动语言为中法双语,配备同声翻译)

• 室内外沉浸式展览:气候变迁与海洋生态的可视化呈现

⇒ 室内展区:沉浸于《奇妙的珊瑚之旅》的斑斓世界,直观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保育价值。

⇒ 室外展览:从《海洋与气候》的科学视角揭示环境变迁,在《渔家风情》中感受传统渔业文化与现代生态保护的碰撞

• 全民行动坊:儿童创意工坊、迪卡侬运动项目、电影放映

 

活动嘉宾:

• 主旨演讲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星球部主任马超德

• “以海之名”科学领域圆桌论坛嘉宾:阿加莎(Agathe SERRES)、胡永华、赵鹏、苏亦默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华南地区 “临水而兴” 系列活动

为响应 “昆明-尼斯 ”倡议,特别是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UNOC),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多个团队合力策划了名为 “Au bord de l’eau 临水而兴” 系列活动。该项目旨在围绕 “水和海洋” 主题,通过多场活动贯穿2025年全年。其间,在华南领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的每场活动都汇聚科研学者、企业代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者,以包括讲座、圆桌会议、展览、工作坊及科学咖啡角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

“Au bord de l’eau 临水而兴”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有建设性的中法对话平台,围绕这一兼具全球性和跨领域意义的议题,汇聚地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展开深入交流。

 

  深圳站 à Shenzhen


2024/10/26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Parc de l’écologie des mangroves, Shenzhen

 

  广州站 à Canton


2024/12/10 广州市规划院沙面创意工场(原广州沙面法国兵营旧址) Atelier créatif de l’Institut de planification de Guangzhou à Shamian (ancien site de la caserne française à Canton)

 

  海口站 à Haikou


2025/04/19 海口云洞图书馆 Bibliothèque Yundong de Haikou

 

  厦门站 à Xiamen


  • 海洋回响——聚焦蓝碳  Écho de l’océan – Carbone bleu

2025/06/30 厦门大学翔安区南1门周隆泉楼2楼,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功能厅 Salle multifonction – SKLMEL-XMU, bâtiment Zhoulongquan, 2e étage, campus Xiang’an de l’Université de Xiamen, Porte Sud 1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出自被誉为“法语音乐剧教父”的的吕克·普拉蒙东之手,在他创作《星幻》20年后的1998年于巴黎首演,重新开创了法国音乐剧的类型。主打歌《Belle》(美人)成为法国上世纪90年代最畅销的单曲,该剧在全球的观众人数也达到了1500万。这部音乐剧的灵感直接来源于维克多·雨果183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以中世纪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为背景,讲述了波希米亚女郎埃斯梅拉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主教弗罗洛的命运交织。

如果你错过了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后的音乐剧的首轮中国巡演的话,这回你可以在新一轮来华演出之际,展望巴黎圣母院2024年12月的对公众重新开放。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比邻红树林

在2024 年 10 月第 11 届中法环境月期间,“临水而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此系列活动计划横跨华南 4 个省,旨在以水为主题促进华南的中法交流。所有系列活动采用创新的形式,在同一天举行开幕式、官方交流、科学咖啡角/专业或公众研讨会、文艺演出、以及符合儿童参与的工作坊等。

这一系列活动集合法国在华网络的各方面力量,如法国领事馆科教处和文化处(SCAC-IFC)、法国区域经济署(SER)、法国工商会(CCI)、法国商务投资署(Business France)、法国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 留法校友会(France Alumni)、法国企业、法语联盟(AF)、法国国际学校等,一同与所有在水边生活、工作、学习、发展和分享的人们探讨大家的共同利益。

在2024中法环境月的主题”同一片天空下 “的框架内,我们以“比邻红树林”为题启动这个“水生”的系列活动。红树林被认为是保护沿海生态的重要资源,同时它还担负着重要使命,如碳储存、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产业等。

 

围绕一片 “蓝色森林”的探讨 

红树林作为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对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碳汇功能外,红树林保护海岸线使其免受海浪侵袭,过滤水体并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

本次活动以“科学咖啡角”的形式召集该领域专家、本地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于深圳在保护这片“蓝色森林”以及在城区设立保护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出席的专家们将在短短几分钟内介绍他们面对红树林的看法、愿景、经验和分析,然后与公众交换意见。他们将置身于公众之中,与大家一同友好讨论。

青少年亦可通过绘画工作坊了解红树林的重要性,公众可以参观环保科普展览,还可参加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导览参观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2025 CANAL ASIA(首届),北京

2025 CANAL ASIA(首届),北京 2025年11 月 25 日至 26 日,北京舞蹈学院
由法国国家舞蹈中心于 2020 年创立的专业平台 “CANAL”,将于 2025 年首次登陆亚洲。作为面向舞蹈编创界的重要活动,CANAL ASIA将聚焦法中两国的舞蹈创作成果,推动行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加强法国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在两天的活动时间里,受邀参加的法中两国文化机构将携其支持的编舞家亮相北京舞蹈学院的排练厅。届时,16 位编舞家(8 位来自法国、 8 位来自中国)将向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专业人士(节目策划人、演出推广方、教育机构代表、艺术家等)分享正在创作中的作品。

参展项目可处于不同创作阶段:构思中、制作中或已完成并寻求展演机会。每位编舞家可自由选择展示形式:演出片段、排练展示、影像放映、口头阐述等。

除作品展示外,活动期间还将安排多场交流环节,包括集体讨论、专题讲座和圆桌会议,以推动编舞家与专业观众的深度对话。交流语言为法语、中文、英语,并配备口译。

欲了解 “CANAL” 平台在法国的往届活动,[点击此处]。

2025 “ CANAL ASIA ” 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国家舞蹈中心主办,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并获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支持。

报名通道及详细日程将于 2025 年 9 月公布。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儿童文学作家娜塔莉·伯纳德

 

 

旅人蕉阅读俱乐部推出全新文学活动:作者与读者围绕书籍互动交流,随后进行签名售书活动。在此次来华之际,儿童文学作家娜塔莉·伯纳德将于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18:30至20:00与读者见面!

娜塔莉·伯纳德是《森林守护者》一书的作者——该书荣获亚洲高中生谢阁兰奖。她将分享她的创作世界、灵感来源及写作秘诀。大家可以借此机会围绕她的作品进行自由交流、提出问题,还可以请她在书上进行亲笔签名(书籍现场有售)。

无论您是忠实的读者,还是好奇的路人,又或者是文字爱好者,这次见面会都将为您带来一段温馨而充实的时光。

 

关于书籍《森林守护者》

 

非法伐木者正在大肆破坏亚马逊雨林,而戴安娜的哥哥被这些伐木者杀害,这时候,戴安娜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由她成为守护者,为拯救雨林而战斗,保护雨林及其居民免受人类疯狂破坏。尽管只有13岁,她也还是能够找到办法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于作者

 

娜塔莉·伯纳德过去二十年来在多家出版社发表过作品。她对童话和成长故事充满热情,最初她为成人读者创作了关于吸血鬼、女巫、美人鱼及其他奇幻生物的故事。2009年,娜塔莉·伯纳德在为女儿写作时,发现了为儿童读者写作的乐趣。她创作了多部适合8至12岁儿童的系列作品,自2016年起,她还创作了多部面向青年读者的小说,这些作品均由蒂埃里·马尼耶出版社出版。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围绕安妮·埃尔诺的展览与讲座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系列活动,包含展览“相片之用 —— 安妮·埃尔诺摄影展”,以及展览的开幕对谈“记忆的显影——安妮·埃尔诺的文学摄影术”。

本次展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摄影展。展出的十四幅摄影作品与文字摘选,均来自她与伴侣马克·马力(Marc Marie) 在亲密关系中共同创作的图文作品《相片之用》(L’Usage de la photo)。书中,埃尔诺与马力拍摄下卧室中的痕迹与场景——她称之为“欲望的物质化表征”,并循着照片分别进行写作。

展厅展出十四张重制的黑白摄影作品,安妮·埃尔诺的文字片段穿插其间,邀请观者一起进入这场亲密的记忆实验。展厅入口展示了作家关于这场创作起源的介绍,如同照片依托相纸而显影,这段介绍文字被刻印于菲林片上并投影而出。无论相片还是文字,它们都以物质的形式记录了时间,将转瞬即逝的私密时刻凝结为可看、可读的图像与语言,同时又保留了行为记录与原始情境之间始终存在的距离感——它们并非再现,而是一种记忆的转译。

在观展过程中,观众既是读者,也是目击者,可以在自己的记忆与经验中,召唤出属于自身的场景。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2025年中法环境月青少绘画大赛正式起航!

 

 

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发起并主办的2025年“中法环境月”活动框架内,中国法语联盟承办主题为“蔚蓝星球,绿动未来”的“中法环境月青少绘画大赛”。

这项赛事旨在进一步通过绘画等艺术媒介,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提升对环境议题的关注度,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成长为富有责任心的青年,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行动中去。

 

 

本次比赛的获奖作品将有机会于2025年“中法环境月”期间在北京及其他城市多个文化场馆,以及专注于生态保护的主题场所展出。

 

 

中法环境月

中法环境月于2014年创立,是唯一一个由外国驻华使馆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的、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的跨学科活动节。中法环境月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加强中法两国环境问题的合作。

 

微信文章链接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纪录片放映丨《海洋与陆地之间》

 

值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之际,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将放映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制作的纪录片《海洋与陆地之间》。文末查看报名信息~

 

 

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本届大会主题是 “加快行动,动员所有行动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 ”。大会召开前夕,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IFREMER)将于6月3日至6日共同主办“一个海洋科学大会”。

在此背景下,本场纪录片放映活动将探讨相关国际大会涉及的一项重大议题:海岸带侵蚀。影片中,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将从科学视角分析海岸侵蚀的原因与后果,尤其是对地方民众带来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创新型应对方案。

放映结束后,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安民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办事处主任张孚明,将与观众进行座谈。

活动结束后将举行小型酒会。

 


 

主讲人

 

 

🔹 张安民,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测绘、海事信息化、海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 张孚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办事处主任。

🔹 物理学博士,从1999年起担任CNRS研究员。曾在巴黎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研究所进行氢能和电池储能领域的研究。自2024年11月起,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驻华办事处主任。

 

 

主持人

🔹 活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技术合作专员欧洛朗主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爵士二人组中国巡演

 

 

六月底,由爵士钢琴家Thierry Maillard与贝斯手Yoann Schmidt组成的双人电子爵士组合Avenue Wagram即将登陆中国,带来其首张专辑《巴黎》的现场演绎。乐队将开启广州、厦门、杭州、合肥、上海、南京、天津及北京的八城巡演。作为组合的发起人,Thierry Maillard将负责键盘和合成器的演绎,Schmidt则会担任贝斯手。

除在各城知名爵士场馆演出外,乐队也将在厦门和南京加演独奏场次。他们的音乐融合电子合成器与有机器乐,时而激烈,时而梦幻,邀请听众伴着钢琴和合成器的律动翩然起舞。

 

 

Avenue Wagram的音乐植根于法式浩室爵士与新爵士风格。这种风格的灵感来自于两张极为重要的专辑:St-Germain于2001年发表的 《Tourist》和Herbie Hancock1983年的作品《Future Shock》。Avenue Wagram 的音乐以“城市漫游”为主题,曲目呼应了许多Thierry Maillard 钟爱的地点 —— 既有《艺术桥》、《75 bis》等巴黎地标音乐速写,也特别收录了《梧桐区》一曲,向许多人钟爱的上海街区致意。

本次巡演虽是Avenue Wagram组合的首次中国亮相,但对于中国爵士乐迷来说,Thierry Maillard却并不陌生。此前他已多次来华演出:2024年11月他曾与Stéphane Belmondo以二重奏形式带来专辑《QR Code II》的巡演;2023年11月及2024年6月,他与Yoann Schmidt、Amaury Faye组成三重奏,演绎专辑《Moog Project》,每场演出都收获了热烈反响。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关注公众号了解票务信息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2024年,法中建交60周年之际,法国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中国多城巡演,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数场音乐会售罄加座。今年六月,乐团将再次来华,踏上一场横跨七座城市的巴洛克音乐之旅。

 

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9年,由与世界顶级指挥家长期合作的优秀音乐家组成。因其名称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乐团的核心曲目集中于17世纪与18世纪的音乐作品。

 

 

本次巡演的演出曲目将围绕乐团于2021年录制的专辑《镜厅斗歌——三大假声男高音与凡尔赛宫乐团》展开。这张专辑以假声男高音为主题,记录了在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举办的一场音乐会,带领观众沉浸式地回到“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体验那个时代的音乐盛景。

 

 

假声男高音是音乐史上最早的“明星”。在18世纪的巴洛克欧洲,他们风靡一时,常常担任歌剧中的主角,甚至在罗马出演所有女性角色。他们以卓越的技巧和表现力赢得观众的热烈追捧,掀起歌手之间激烈的竞演风潮。观众往往反复要求返场演唱,更以豪华礼物表达对自己喜爱歌手的崇拜。

为了尽可能还原这“天籁之声”,该专辑特别邀请了三位世界级的假声男高音参与录制,其中两位,塞缪尔·马里诺和菲利波·米内西亚,将参与此次中国巡演。他们还将和首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假声男高音李梅里携手演出。

三位男高音假声歌手将以独唱、二重唱及三重唱的形式,演绎最动人的巴洛克歌剧咏叹调,曲目涵盖亨德尔、吕利、波尔波拉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带领听众重返17至18世纪的华丽歌剧舞台。

 

 

让-巴蒂斯特·吕利
《贵人迷》—— 凡尔赛宫传统盛典《凡尔赛宫庆典进行曲》

阿蒂利奥·阿里奥斯蒂
歌剧《韦斯帕西亚诺》:序曲

约翰·阿道夫·哈塞
《慷慨的斯巴达人》选段:《敏锐的双手》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托勒密》选段:《苦涩的沉默》

卡尔·海因里希·格劳恩
歌剧《凯撒大帝》选段:《沉浸在风暴之中》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歌剧《埃及女王》选段:《如果我的爱是你的罪》

尼古拉·安东尼奥·波尔波拉
歌剧《波吕斐摩》选段:《不朽的喜悦》

—— 中场休息 ——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歌剧《所罗门》选段:《沙巴女王驾到》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歌剧《里纳尔多》选段:《风之回旋》

尼古拉·安东尼奥·波尔波拉
歌剧《波吕斐摩》选段:《高贵的朱庇特》

莱昂纳多·温奇
歌剧《阿尔塔瑟塞》选段:《我航行在残酷的大海上》

尼古拉·安东尼奥·波尔波拉
歌剧《日耳曼尼库斯在日耳曼尼亚》选段:《害怕我的愤怒,你这个背信弃义者》

让-菲利普·拉莫
凡尔赛宫传统欢送曲:《风采翩翩进行曲》(选自《高贵的印度人》序曲)

 


 

演出阵容 

塞缪尔·马里诺,花腔假声男高音
菲利波·米内西亚,假声男高音
李梅里,假声男高音

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斯特凡·普莱尼亚克,小提琴&乐团指挥

 

 

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是常驻凡尔赛宫的官方乐团,每年在凡尔赛宫举办数百场音乐会,特别擅长于巴洛克和浪漫时期的曲目,并以其辉煌的舞台吸引着全世界众多最知名的表演者参与。乐团拥有专门的录音及唱片厂牌——Château de Versailles Spectacles,在全世界巴洛克音乐与歌剧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本次来华巡演,乐团将由小提琴家斯特凡·普莱尼亚克担任指挥。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海岸假日记忆 :《潮起潮落》

6月14日至八月底,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与北京法语联盟将联合举办带有夏日风味和颜色的雕塑插画展览“潮起潮落”。展览将展示一系列法国插画家艾丽斯·德斯以她的家乡——法国的奥帕莱海岸为灵感创作的绘画作品,让观众沉浸于夏日欢乐的氛围。

 

 

展览将于六月起贯穿整个夏季,艾丽斯·德斯将用画笔邀请观众进入她的假日回忆。她的作品色彩斑斓,童趣十足,仿佛让人置身于法国北部的夏日海滩:蓝白条纹小屋,鱼市里的贝壳,海上扬帆的船只……清新自然的画作无不展示着夏日的小确幸:帆船、午后小憩、开胃酒,最终定格在不可错过的贻贝节。

艺术家来京期间还将于6月14日10点至11点半亲自主持一场绘画与拼贴工作坊,邀请孩子们走进她多彩的创作世界,共度充满创意的时光。

 

关于艺术家:

艾丽斯·德斯

Alice Des是一位法国插画家,来自法国北部的加莱海峡,现定居巴黎。在做了四年插画艺术家经纪人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自由艺术家生涯。

绘画、丝网印刷、数码插画、陶艺:她的艺术世界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既有复古美学,也有现代题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自己对水粉画情有独钟,水粉画能让她巧妙地利用纸张的纹理创作出层次丰富的作品。她的作品以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有着柔软丝滑皮毛的动物和图形图案为特色,吸引了诸多法国和国际的媒体及品牌,如《华盛顿邮报》、《回声报》、Adobe、欧洲之星、Petrossian 等。

目前,她的作品由巴黎的Slow Galerie代理。2022年9月,她在Slow Galerie举办了首次个展《潮起潮落》 (“Marée Haute, Marée Basse”),并以此向她的家乡致敬。

 


展览实用信息

《潮起潮落》

📅 6月14日至8月底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及北京法语联盟

免费入场


 

来北京法国文化中心打卡《潮起潮落》,赢限量明信片!2025年6月14日至八月底,将您的看展打卡照发布在小红书,带上话题#潮起潮落,并@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即可到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前台开放时间内领取潮起潮落限量款明信片一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前台的小伙伴每周二下午14至19点、周三至周日上午10点30至19点在,欢迎这个时候来打卡领取明信片哦~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小丑嘉年华

“小丑嘉年华”由两部经典小丑剧目《三个天使》和《阿里与李奥纳》组成,通过无台词表演、夸张道具和开放式互动,打破语言与逻辑的框架,荒诞剧情演绎生活哲理。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2025夏至音乐日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重头戏之一,第17届夏至音乐日将于6月19至29日燃动中国11城,为北京、上海、宁波、杭州、成都、昆明、武汉、长沙、沈阳、顺德和深圳等地观众们带来多场免费音乐会。阅读至文末可获完整全国演出时间及北京场报名信息。

观众将有机会欣赏五支来自法国的乐队的演出,他们将呈现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ATOEM原子波带来震撼人心的电子音效,Basic Partner原始拍档融合电子质感与摇滚节奏,BRÖ布洛展现女性说唱与流行、浩室、节奏蓝调的混搭魅力,Lize莉泽以法式流行与民谣带领听众走进内心世界,Ysé伊瑟则用感性歌声、合成器、原声乐器与和声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除了现场演出之外,法国音乐人们也将参与多种形式的交流:在顺德拍摄vlog,举办音乐工作坊,以及与观众的多场互动。多支中国本地知名及新兴乐队也将加入,共同为观众献上一场中法交流的音乐狂欢。

11座城市、5支乐队、数十场精彩演出——这个6月,让我们共赴音乐之约!

 

 

 
特邀乐队

伊瑟

 

 

伊瑟创作的法语歌曲敏感细腻,融合了电子合成器、原声乐器和层叠和声。她的嗓音在低语和高亢之间流转,能完美诠释脆弱又明亮的歌词。作为2024年FAIR青年音乐人扶持计划的获奖者和Inouïs及Chorus大奖的决赛选手,她在2023至2025年间已举办了超过90场演出,足迹遍布La Boule Noire、Café de la Danse等知名场馆,还为Pomme、Jeanne Added与Bertrand Belin担任过暖场嘉宾。此前,她发行了两张广受好评的EP《Oser》和《Rêver》,并因翻唱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插曲《Caresse sur l’océan》而走红。目前,她正在筹备首张个人专辑,预计将于2026年3月正式发行。

 

 

布洛

 

 

布洛又名Elisa Brolli。她打造了一个独具女性特质的说唱世界,融合了流行、浩室和节奏布鲁斯元素,在激情与务实、原声与电子之间达成了精妙平衡。她与两位精通多种乐器且博采众长的音乐人Rémi和Jules合作,共同尝试多元音乐风格,并大胆涉猎各类前卫主题。2024年,她自主制作发行了首张EP。

 

莉泽

 

 

莉泽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唱作歌手,她的音乐世界充满自由、诗意和原始力量。自幼受小提琴家祖父的熏陶,她将小提琴作为核心元素,发展出融合法式流行与民谣元素的个人风格。莉泽在她的音乐中探讨同意原则、女性解放、心理健康及爱情复杂性等深刻主题。舞台上,受到歌手Aurora 的空灵氛围与 Charlotte Cardin 的自然优雅的影响, 她展现出对真实与自我表达的执着追求。2024年,莉泽进入法国《好声音》半决赛并广受关注,同年入选法国FAIR青年音乐人扶持计划,随后与环球音乐法国公司签约,确立了其作为法国乐坛新生代代表人物的地位。

原子波

 

 

原子波是由安托万·塔隆和加布里埃尔·雷诺组成的双人组合,他们的音乐从清晰明澈的管弦编排逐渐演变为合成器音效的爆发与结构。在最新专辑《熵(Entropy)》中,这两位音乐人将各种音色交织融合,打造出既令人沉醉又迷幻缥缈的音乐。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他们的音乐提醒我们:只有经由人类情感创作的音乐,才能唤醒合成器的灵魂和人群的共鸣。

原始拍档

 

 

原始拍档的创作灵感来自大卫·林奇电影中幽暗阴郁的氛围,同时融入了史蒂夫·麦奎因的电影《羞耻》里明亮的流行色调。他们的音乐游走于后朋克的忧郁美学与现代流行乐的张扬能量之间,通过电子音效的层次质感和凌厉的吉他连复段,深刻映射出当代生活的矛盾和张力。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幻实之境

大空间扩展现实AI艺术展 “SURREALITY | 幻实之境”,利用混合现实(MR)人机交互技术、空间计算以及大语言模型,探索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展览包括沉浸式体验、全球艺术家联合展出以及科技艺术论坛等内容,观众可了解现前沿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

【艺术展览单元】将呈现来自全球4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创作,并通过扩展现实技术进行多维空间呈现;【论坛部分】则汇聚国内外的艺术家与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元宇宙与“科技+艺术”的未来图景与无限可能。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图像小说节到了,可以和既会画画又会讲故事的人玩儿了!

 

每年6月,图像小说节总是如期而至,在全国多个城市掀起漫画和图像小说热潮。

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图像小说节今年已来到第九届。6月6号至15号期间,北京、杭州、上海、南昌和武汉五城的漫迷们将有机会在圆桌讨论、工作坊、现场即兴作画、签售等活动中近距离感受法中两国漫画家们的魅力。

图像小说节北京场将于6月6号至8号举办,四位漫画家将参与,他们是:阮筠庭,2025图像小说节推广大使,两位来自法国的漫画家达莉亚·施密特、雅姆,以及中国漫画家左马。请跟随法国文化进入他们的漫画世界。

 

阮筠庭,第九届图像小说节推广大使

《春晖》 © 漫编室;阮筠庭  © 王小妮

 

 

自2002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阮筠庭长期致力于漫画、插画及艺术创新领域的创作。她的职业生涯开启于1997年,先后出版了诸多广受赞誉的作品,并执导独立动画短片,如《白蛇》,这部片子曾入围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及克罗地亚等多个国际电影节。

 

《春晖》©  漫编室

 

阮筠庭的最新漫画作品《春晖》于2024年由读库漫编室出版。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描绘与学生的日常相处,流露出内心的细腻与热爱。

 

 

达莉亚·施密特

《黄昏异兽园》达莉亚·施密特 © 文化发展出版社

 

达莉亚·施密特是一位专注于漫画、插画和概念艺术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黑白画风和迸发的色彩点缀而广受认可。

 

《黄昏异兽园》达莉亚·施密特 ©文化发展出版社

 

在作品《黄昏异兽园》中,她通过普罗维登斯的故事融合梦境与现实,向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致敬。这部作品带领读者沉浸于艺术家梦幻与恐怖的想象之境,中文版已于2025年1月由文化发展出版社推出。

 

雅姆

《在我的开放式工位》雅姆 © 青马文化

 

年龄:太大。体重:保密。身高:高于平均水平。眼睛:老花。头发:日渐稀疏。半路出家投身漫画界,以高产弥补迟到的遗憾,长期与《冰川流体》和《画刊》杂志合作。2018年起在Delcourt出版社创立并主编”Pataquès”丛书系列,陆续推出其他作家的作品。

 

《在我的开放式工位》雅姆 © 青马文化

 

《在我的开放式工位》在法国由达高集团出版,并于2024年由青马文化推出中文版。

 

 

左马

《夜间巴士》左马  ©  新经典文化

 

青年漫画家、插画家,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擅长将细碎的日常融入到光怪陆离的想象中,编织出奇妙的漫画世界。作品发表于《STRAPAZIN》等知名漫画杂志,深受读者的喜爱。代表作有《夜间巴士》《散步》等。

 

 

《夜间巴士》左马  © 新经典文化

 

其中《夜间巴士》由新经典文化于2021年推出,并已在意大利、美国和法国(Cambourakis出版社)出版。

 

第九届图像小说节

06.06-08 北京

06.10 杭州

06.12 上海

06.14 南昌

06.15 武汉

 

👇

图像小说节期间,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将展出由欧漫达高集团出版的法语漫画封面图。

 

图像小说节北京场期间,大家可在PAGEONE书店购买到参与活动的所有漫画作者的中文版作品。对法文版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联系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的旅人蕉读书俱乐部进行订购,联系邮箱:arbreduvoyageur@institutfrancais-chine.co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2025年戛纳电影节:华语电影和法国电影表现亮眼

2025年官方海报,特别致敬克洛德·勒卢什的经典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巴黎时间5月24日周六晚,朱丽叶·比诺什与其余8位评审揭晓了2025年第78届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名单。本届电影节各单元中,多部新一代电影人导演的华语电影引发关注,法国参与制片的电影更是斩获诸多重要奖项,彰显了两国电影创作的蓬勃活力。

 

导演毕赣,朱丽叶·比诺什

 

 

戛纳电影节上的华语电影

 

《狂野时代》

 

在22部角逐金棕榈奖的长片作品中,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当属来自贵州的35岁新锐导演毕赣的新片《狂野时代》。这部由法国Arte电影公司参与制作的科幻侦探电影,以独特的梦幻氛围荣获特别奖。影片预计今年将在中国正式公映。

 

左 : 罗兆光和廖书涵导演的《女孩》- 右 : 瞿之正执导的《升旗手》

 

短片方面,罗兆光和廖书涵导演的《女孩》入围主竞赛单元,并获得广泛关注。影片刻画了一个勇于直面困境的坚韧女性形象。另一部短片,由24岁的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瞿之正执导的《升旗手》入围电影基石单元。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在导演双周单元,由中国导演周璟豪指导的影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入围,角逐金摄影机奖。该片以花滑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充满紧张悬念的惊悚故事。

 

 

 

法国电影闪耀戛纳

 

朱丽叶·比诺什

 

法国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同样大放异彩。本届评委会主席由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担任。她曾在2023年陈英雄导演的电影《法式火锅》中饰演欧仁妮一角。该片不仅荣获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也曾在2024年的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中与中国观众见面。

 

左 : 年的金棕榈奖,电影《普通事故》- 右 : 评审团大奖,电影《情感价值》

 

法国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的重要地位,只需一个数字就能直观展现:在22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长片中,有11部是法国制片或法方参与制片的电影,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创作的活力和多样性。2025年的金棕榈奖授予了伊朗导演贾法尔·帕纳希执导的《普通事故》,该片由伊朗、卢森堡和法国联合制片。而评审团大奖则颁给了由约阿希姆·提尔执导,挪威、法国、丹麦和德国联合制片的《情感价值》。

 

左 : 电影《最小的女儿》- 右 : 陪审团奖,电影《接近终点》

 

获奖名单中还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影片和演员。比如,新人演员纳迪亚·梅利蒂凭借在阿弗西娅·埃尔奇执导的《最小的女儿》中饰演的法蒂玛一角,首登银幕便斩获最佳女演员。由法国与西班牙合拍、奥利维尔·拉克谢执导的《接近终点》摘得评审团奖。

在今年入选的法国电影中,以下几部同样值得关注:由雅恩·戈斯兰执导,法国、比利时联合制片的《达洛维》,探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入围午夜展映单元;于戈·比安弗尼执导的科幻动画《彩虹》以时间旅行为主题,获金摄影机奖提名;除此之外,还有两部在非竞赛单元展映的影片:塞德里克·克拉皮斯执导的《从前的光景》带观众走进印象派画家的世界;丽贝卡·兹罗托斯基执导的《私生活》由朱迪·福斯特领衔出演,她在片中扮演一名精神病学家。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图像小说节北京场报名开启!

 

大家千呼万唤的图像小说节北京场流程和报名方式来了!第九届图像小说节将于2025年6月6日至8日率先在北京拉开帷幕,随后走进杭州、上海、南昌、武汉四城!

本届图像小说节延续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让漫迷们近距离接触多位中法优秀漫画家。活动包括圆桌对谈、创作工作坊、签售会以及即兴绘画挑战等。北京站嘉宾包括两位中国漫画家——2025年图像小说节推广大使阮筠庭和左马,以及首次来华的法国漫画家达莉亚·施密特和雅姆,他们的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 戳下方链接了解北京场四位漫画家:

🔗 图像小说节到了,可以和既会画画又会讲故事的人玩儿了!

 

第九届图像小说节北京站的活动流程

本届图像小说节推广大使阮筠庭作品《春晖》

 

 

图像小说节北京场期间,大家可在PAGEONE书店购买到参与活动的几位漫画作者的中文版作品。对法文版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可联系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的旅人蕉读书俱乐部进行订购,联系邮箱:

Contact : arbreduvoyageur@institutfrancais-chine.com

 


 

图像小说节还将去往其他四座城市,精彩活动持续至6月15日。

第九届图像小说节

06.06-08

北京

06.10

杭州

06.12

上海

06.14

南昌

06.15

武汉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第24届傅雷译者培训学员招募 — 翻译法语诗歌

 

 

培训将于2025年7月16日周三至7月18日周五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现面向全国招募译者学员,评选标准请下拉至文末查看。

诗歌是法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波德莱尔对城市经验的敏锐捕捉,到马拉美对语言纯粹性的探索,再到兰波短暂而炽烈的创作,法语诗人们不断拓展着诗的可能性。而自20世纪下半叶起,法语诗歌在乌力波等先锋流派的推动下,发展出全然不同的形式与气质,展现出诗歌持续演变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法语诗歌被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不少国内读者尚不熟悉的现当代诗人被译介进来。这不仅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也促使译者持续思考:与小说或散文相比,诗歌在语言、节奏与意义建构上的独特性,对译者提出了哪些挑战?又可能带来哪些新的表达路径与创造空间?

从这些问题出发,本次译者培训将为学员们带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的翻译工作坊,还将邀请诗歌领域的译者与研究者们前来分享。

 

导师简介

 

树才

树才,诗人、翻译家。1965年生于浙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馆任外交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译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雅姆诗选》,圣-琼·佩斯的《阿纳巴斯》《小王子》以及《法国九人诗选》等。著有十余部诗集,2024年出版的四十年诗选《天空俯下身来》获第二届“艾青诗歌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如Le Ciel en fuite (合集,Circé出版社, 2004年) 和Le Ciel se penche sur nous (La passe du vent出版社, 2018年)。2008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2022年获得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余中先 

《世界文学》前主编、文学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获得者。2023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他翻译过众多法国诗人的作品,包括保罗·克洛岱尔、热拉尔·德·内瓦尔和乔治·佩雷克。

 

 

范华

范华,汉学家,人类学家,年轻时曾参加布勒东主持的超现实主义者聚会,地点在巴黎中央菜市场地区一家名叫“维纳斯的散步”的咖啡馆。在同超现实主义者的接触中,他逐渐对道教思想和艺术产生兴趣。他的书即是见证:题献给布勒东的《通天之道——湖南的道教神像》(2014),《道的用法——东西方之间的内在旅行》(2018),《道士日中无影——一个人类学家在中国的学术自传》(2024)。

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持续了五十多年,不断地接触和阅读各种思想著作,与不同视野的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相遇。多年来,范华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在区隔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他们之间更丰富的对话是否可能?

 

 

车琳

车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法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中法比较文学与文化。主要著作有《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修辞及其与中国诗歌的会通》《悠远的回响——中法比较文学与文化》《法国文学简明教程》《新编法国文学简史》等。主要译作有《说服——关于雄辩的对话》《电影导演论电影》《瞥见幸福的颜色》《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等。

 

 

 


培训日程安排

 

7月16日(周三)

9:30 – 10:30

法国驻华大使馆图书与思辨处专员白夏荷致欢迎辞学员介绍

10:30 -12:30

不是诗歌翻译的诗歌翻译

主讲人 余中先

12:30 – 14:30

午休

14:30 – 17:30

诗歌翻译工作坊 第一场

译诗即“再生”

主讲人 树才

 

7月17日(周四)

9:30 – 12:30

诗歌翻译工作坊 第二场 一与多

主讲人 树才

12:30-14:30

午休

14:30-17:30

诗歌翻译工作坊 第三场 谁在译?

主讲人 树才

 

7月18日(周五)

9:30 – 12:30

诗歌翻译工作坊 第四场 我们给谁翻译?

主讲人 树才

12:30 -14:30

午休

14:30 – 16:00

从圣-琼·佩斯到树才,诗歌的挑战

主讲人 范华

16:00 – 17:30

山形水意之间——法语诗歌翻译赏析与批评

主讲人 车琳

 


实用信息

 

07.16 – 18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入选的学员请务必到场参加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学员们需自行承担相关的交通、住宿和餐食费用。

 

 


评选标准

 

本次培训仅接受拥有法译汉经验的译者报名。有诗歌写作或翻译经验,或者热爱阅读诗歌的报名者将被优先考虑。

申请人必须提交的材料包括动机信(不超过一页)、简历(请务必在简历中标明您的中文姓名、出生年份及联系电话)和译著目录(已出版或正在翻译的作品,请注明出版或预计出版时间)。

以上材料需用法文准备,且必须在2025年6月22日周一23:59前,通过邮件发送至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图书与思辨部。联系人:廖斯婧 – academiefulei@institutfrancais-chine.com / 010-85312240 入选者将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图书与思辨部及本次培训主导师树才审阅材料后选出。评选结果将于2025年7月2日周三起以电子邮件或电话的形式通知申请者本人。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洛朗·佩蒂吉拉尔

法兰西艺术院终身秘书长洛朗·佩蒂吉拉尔是国际著名指挥家,曾担任柏林交响乐团、凤凰剧院乐团等乐团
指挥。他同时也是一名作曲家,最新作品《西游记》以中国同名名著作为灵感而创作。此次,他将带来一场以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拉威尔)及塞萨尔·弗朗克为主题的音乐会。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让·热内《女仆》

旅法戏剧导演邵斯凡,这位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的常客,带着对让·热内经典剧作的改编再度回归。该剧采用双面舞台布局,观众分坐舞台两侧,模糊了与演员之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两位女仆幻想谋杀女主人的角色扮演之中。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克拉拉·布赖恩

艺术8奖获奖艺术家克拉拉·布赖恩毕业于建筑学专业,光和不同材料的质感是她的创作核心。受建筑师安藤忠雄和路易斯·康的启发,她的画作在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力量和细腻之间游离。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六月,与法国相约海边戏剧盛会

 

万众瞩目的海边戏剧盛会——阿那亚戏剧节即将于6月如期而至!这个年轻的戏剧节于2021年创办,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

 

4月25日,2025阿那亚戏剧节发布会揭晓了本届戏剧节的29部国内外特邀剧目,其中16部为国际剧坛前沿作品。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将在15个各具特色的剧场空间中上演:剧院、美术馆、图书馆和以海洋为背景的露天舞台。戏剧之外,各类在公共空间举行的展览、艺术装置和表演将让戏剧节参与者们全方位感受艺术的能量和温度。

 

《唐璜》
    大卫·博贝导演作品
由法国北方剧院现任艺术总监大卫·博贝2023年全新诠释的莫里哀经典剧作《唐璜》,将作为2025阿那亚戏剧节国际开幕大戏亮相海边剧场。导演兼舞美设计大卫·博贝通过对主人公唐璜展开探讨,通过他来深刻反思当代社会中关于男性气质的问题。该剧的成功还体现在其震撼的舞美设计上,其舞台布景曾荣获法国评论家联盟2023年度最佳舞美设计奖。

 

《唐璜》
 
06.19-21 19:30
📍 孤独外剧场
 
法语演出,中文字幕
时长/ : 160 mins
MAY B
   玛姬·玛汉作品
《May B》创作于四十多年前,迄今在全世界上演超800场,而且长演不衰,被认为是法国舞蹈界的里程碑。安娜·基塞尔戈夫,曾于1977年至2005年期间为《纽约时报》供稿的传奇舞蹈评论家,将这部作品誉为“20世纪(舞蹈领域)最后的巅峰之作之一”。

 

May B
 
06.27 20:00
06.28-29 14:00
📍 九期剧场
 
时长 : 90 mins
*九期剧场交通方式:可于南区邻里中心站(Sukha苏卡酒店停车场)、儿童农庄站乘坐北岸穿梭巴士,直达阿那亚北岸(9),巴士间隔10-15分钟/趟。
《头脑中的魔怪》
法国北方舞团—上法兰西鲁贝国家编舞中心出品
 
《头脑中的魔怪》是一出老少皆宜的舞蹈表演,在这个由编舞西尔万·古鲁,绘画与服装设计弗朗索瓦丝·佩特罗维奇以及有“影音顽童”之称的埃尔韦·普吕梅想象出来的充满童趣的故事中,隐藏在屏幕装置背后的三名舞者,时⽽露出⼀条⼿臂,时⽽露出⼀条腿,时⽽露出⼀只⼿…… 让⼈联想到⽖⼦、翅膀或是触⾓,为这些奇异的⽣物赋予了完整的⽣命。

 

《头脑中的魔怪》
06.21 13:30/17:30
06.22 17:30
06.23 13:30

📍 马场

 
时长 : 60 mins
  《海底两万里》
 克里斯蒂安·埃克与华莉里·莱索尔导演作品
改编自儒勒·凡尔纳名作的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由法兰西喜剧院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与华莉里·莱索尔联袂打造。这部2015年创排于法兰西喜剧院的舞台巨制,曾荣获2016年莫里哀戏剧奖最佳视觉创作奖。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香港艺术节、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联合出品,由全中文班底倾情演绎。继4月11日在深圳为中法文化之春拉开全国大幕之后,该剧正在中国多座城市巡演。

 

《海底两万里》
06.24 19:30
06.25 14:00

📍九期剧场

 
中文演出
时长: 105 mins
*九期剧场交通方式:可于南区邻里中心站(Sukha苏卡酒店停车场)、儿童农庄站乘坐北岸穿梭巴士,直达阿那亚北岸(9期),巴士间隔10-15分钟/趟。

 

2025阿那亚戏剧节还将呈现法国/挪威褶皱剧团的肢体剧场作品《曾经曾经》,该剧团的成员(其中数名成员为法国艺术家)在法国雅克·勒考克戏剧学校相识;此外阿那亚戏剧节还将带来法英组合伯特与纳西剧团(其成员之一Bertrand Lesca为法国艺术家)的两部作品,《买单》《如果这是结局》

 

 

《曾经曾经》

06.27 14:00
06.28 16:00/22 :00
06.29 16:00
📍马场

多语言演出, 中文字幕
时长 75 mins

 

《买单》
06.20 19:30
06.21 13:30/22:00
06.22 13:30

📍隐庐剧场

英文演出,中文字幕
时长: 70 mins

《如果这是结局》
06.24-26 16:30
📍隐庐剧场
英文演出, 中文字幕
时长 : 50 mins

 

除了演出之外,还有多个项目将在2025阿那亚戏剧节带来法国当代创作,特别是37°2环境戏剧朗读呈现法国波琳·比罗作品《女子足球队》的剧本朗读,以及由雅克·勒考克戏剧学校带来的肢体戏剧工作坊。
六月,与法国相约海边吧!完整剧目演出安排见下方时间表,更多信息可在“阿那亚戏剧节”公众号获取,购票请扫描二维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从柯罗到印象派: 现代风景画的诞生

从柯罗到巴比松画派再到印象派,此次展览精选了法国兰斯美术博物馆的精品藏品,首次在中国展出,带领观众深入探索19 世纪的法国绘画。
传统上被视为较低阶层艺术的风景画,在19 世纪因法国大革命后创新艺术家和艺术运动的兴起而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多位风景画家经常前往位于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寻找灵感。其中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卡米耶·柯罗在那里完成了他多幅后来影响了众多印象派画家的代表性作品。

兰斯美术博物馆
法国兰斯美术博物馆位于香槟大区首府,是全球最大的艺术馆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馆藏最丰富的艺术馆之一。同时,这座博物馆也是画家卡米耶·柯罗作品的最大藏品所在地。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和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踏上声乐历史之旅

 

2024年,法国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中国多城巡演,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数场音乐会售罄加座。今年六月,乐团将再次来华,而“阉伶”则是这一轮巡演的主角。你了解“阉伶”这一残忍又传奇的历史吗?

 

残忍又传奇的历史

一幅描绘亨德尔歌剧场景的1725年版画,画中有阉伶弗朗切斯科·伯纳迪和女高音弗朗切斯卡·库佐尼。

 

 

“阉伶”是指在变声期之前接受阉割手术的男歌手。虽然中国古代宫廷也存在宦官制度,但欧洲进行这类手术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为的是让男歌手在成年后依旧保留儿童时期的高音音域,同时拥有成年男性胸腔的宏大音量。这一现象起源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后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最终在19世纪末于欧洲衰落并消失。

 

 

 

这些非凡歌手的故事最终凝结在了最著名的阉伶法里内利的神话之中。许多艺术作品都以他为灵感,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杰拉尔·柯比欧执导的电影《绝代妖姬》。由于历史上并未留下阉伶的真实录音,导演通过将一位假声男高音和一位女高音的声音进行混合,借助法国著名的科技与音乐创新研究机构IRCAM(由法国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创立)所研发的技术,再现了这位传奇歌手的嗓音,成功“复活”了法里内利。

而在现代的音乐会上,最初为阉伶创作的咏叹调将由假声男高音来演出。假声男高音主要通过训练使用“头声”或“假声”(falsetto)进行演唱。法国歌手菲利普·雅路斯基就是当今最著名的假声男高音之一。

虽然这种假声演唱在18世纪之后逐渐消失,随着20世纪对巴洛克曲目的复兴,它又重新焕发了光彩。一些当代作曲家也开始为这种声部创作作品,例如本杰明·布里顿和菲利普·格拉斯等知名音乐家。

阉伶的传奇至今仍在流传。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这次巡演,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重新聆听这些曾令欧洲宫廷倾倒的“天籁之音”,并体会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当代假声男高音的发展。

 

Opéra Royal © Thomas Garnier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流浪者三重奏

流浪者三重奏经常受邀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其录音作品深受媒体赞誉(BBC、《纽约时报》等)。乐团曾三度被法国文化部“音乐之光奖”评为年度最佳器乐合奏团,三位成员均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继 2024 巡演大获成功,乐团将于 2025 年再度来华,带来舒曼、德彪西、贝多芬及梅尔·博尼斯的作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从山谷中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举办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个人展览“从山谷中来”。展览以艺术家生活与工作的法国西部乡村为名,在隐喻与实体之间将伊贝尔的家乡带到上海。展览宛如一座梦幻花园,通过呈现艺术家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创作的七十余件代表作,以及他为上海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品,邀请观众在此休憩、阅读、探究和发现伊贝尔的津津兴味——自然、宇宙、数学、建筑、诗歌……展览也是一间新形态学校,观展之路即是学习之旅,由此通往无限的可能。法布里斯·伊贝尔于1997 年在第47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金狮奖。2018 年,他当选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2021 年被受命为国家林业基金—森林行动计划大使。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重塑景观

印象派时期过后,20 世纪和21 世纪的风景描绘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为了深入探索这一主题,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第二轮五年展陈合作的首个常设展,“重塑景观”将以七大章节,并运用不同的方式依次探讨在自然环境或者城市环境中人类社会的演变。“景观”这一主题不仅仅从广泛的风格类别,同时也从艺术家视角以及他们与光线和空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量。这一全新主题的展览涵盖了从1905 年至今一百余年的藏品,邀请观众通过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重读现当代艺术史,并描绘如今已成为重要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艺术载体的蜕变过程。本次常设展藏品丰富,不仅呈现了蓬皮杜中心的绘画馆藏,还包括装置艺术、电影以及新媒体等多样形式的馆藏作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绿野寻踪:国家植物园生态科普之旅

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联合国确立专门的国际日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此,法国驻华大使馆邀您参加5月24日(周六)在国家植物园组织的生态科普之旅。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活动内容:

在中国农业大学熊亮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发现国家植物园(北园)呵护的濒危露地木本植物。木本植物是多年生硬茎植物,如乔木和灌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韧性至关重要。

 

© 王熙

 

熊老师将搭配彩色植物卡片,带领大家从植物分类学、物种多样性等角度体会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由此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机制和保护植物的意义所在。

您可带上一本小册子或书来收集参观过程中捡拾的落叶,用于制作植物叶片标本和图集,留下此次大自然沉浸式体验之旅的美好记忆。

 

 

© 王熙

 

如果您对环境议题感兴趣,敬请关注每年秋季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中法环境月。展览、工作坊、交流会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生态而努力!

 

 


 

熊亮,技术科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他主要关注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应用对多尺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福州·尼奥尔

摄影大观

在 Villa Pérochon 当代摄影艺术中心总监菲利普·吉奥尼 (Philippe Guionie) 的倡议下,这场摄影展将呈现30位摄影师的独特视角。这些摄影师均入选由法国文化部于 2021 年发起的新闻摄影大型委托“法国透视”。这一项目由法国国家图书馆统筹执行,共有 200位摄影师入选,其规模之大堪称开创了历史先河,植根于2020年及之后几年的背景之中。

本次群展邀请观众踏上一段穿越当代法国之旅,去与那些梦想法国、生活在法国并让法国充满活力的人们相遇.展览搭建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国度的叙事结构,勾勒出一个法国的多重面相:既面向世界开放又坚守自身原则;既相互连接又充满矛盾;始终怀抱平等的理想;展现出看待世界的多元视角。

除了这一群展,福州·尼奥尔也将展出尼奥尔国际青年摄影展里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将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展出。

展览由法国国家级当代摄影艺术中心 Villa Pérochon 发起,携手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福州桂湖美术馆,是第二届福州·尼奥尔国际青年摄影展的一部分。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时间的纵深

通过两场展览,上海之禾空间邀请观众探索两位女性艺术家独特而感性的艺术表达。她们的创作过程不仅是一种艺术实践,更是一条通往自我解放与坚韧的成长之路,伴随时间的积淀而不断丰富。

来自马赛的知名艺术家塞西尔·萨维利,其创作从私密和日常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她对色彩充满热情,自由运用不同的材料、尺寸和构图方式,创作出既简约又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在日本成长的法国青年艺术家萝拉·布莱特,通过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深深敬意。她运用墨、丙烯和木炭,创作出极简而精致的作品,流露出优雅与细腻的气质。

Lola Bret, Moon Walk © D.R.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电影展映

10座城市,10部佳片,2025年法国电影展映与你不见不散!

2025年法国电影展映回归,4月中至6月底,十部新近法国佳片将在上海、南京、北京、武汉、杭州、成都、西安、广州、深圳、昆明巡回展映。我们诚邀各地观众和影迷走进影院,踏上一年一度的法兰西光影之旅!

 

 

本届法国电影展映带着春日的暖意,为中国观众奉上十部类型、题材、风格各异的精彩影片,尽可能在选片中呈现当下法国电影的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期待。这些作品涵盖了喜剧、悲剧、动作、悬疑、科幻、动画片,讲述着浪漫动人的爱情、动荡不安的青春、自我的挣扎、温暖的互助、正义与救赎、怀念与新生……其中多部曾入选戛纳、威尼斯、安纳西等国际知名电影节,并斩获法国电影凯撒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本次展映的宣传大使和形象大使将分别由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和中国女演员赵涛担任。

 

北京站排片以及票务信息也已经公布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扎维尔·德·梅斯特——竖琴独奏音乐会

“竖琴王子”扎维尔·德·梅斯特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竖琴演奏家之一,凭借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深远的艺术视野,梅斯特不断推动竖琴艺术的边界,拓展竖琴的演奏曲目。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音乐家,不仅委约作曲家创作新作,还将众多经典的器乐作品改编为竖琴版本,为竖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查第格三重奏

查第格三重奏曾荣获十一项国际大奖,以其卓越的技巧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广受赞誉。由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组成,曾登上巴黎爱乐音乐厅、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及上海城市剧院等国际舞台。此次中国巡演,他们将呈现门德尔松与皮亚佐拉的精彩作品。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沈腾加持,中法文化之春再续新篇!

 

2024年的中法文化之春,因为法中建交60周年和法中文化旅游年的特殊背景而非比寻常。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开启全新篇章。

 

 

第19届中法文化之春新闻发布会于4月8日(周二)在北京法国驻华大使官邸举行,落地全国31座城市的62个项目在发布会上揭晓。

 

 

今年,中法文化之春有幸邀得中国影坛巨星、深受观众喜爱的沈腾先生担任宣传大使,更有特邀艺术家伊莎贝尔·于佩尔女士加持,她将携蒂亚戈·罗德里格斯(阿维尼翁戏剧节现任总监)执导的契诃夫名作《樱桃园》来华巡演。

 

 

为了呼应今年六月在法国尼斯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本届中法文化之春选择改编自儒勒·凡尔纳名作的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作为开幕演出。4月11日,在深圳,这部由克里斯蒂安·埃克与华莉里·莱索尔联袂打造的舞台巨制将拉开中法文化之春全国大幕。集沉浸式体验和黑光戏偶为一体的创新之作,将用诗意的表达唤起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思考。

 

 

自2006年创办以来,中法文化之春已成为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外国艺术节,同时也是法国在海外影响力最广的文化盛事之一。作为文化与艺术交汇的桥梁,艺术节始终致力于促进法中两国艺术家及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第19届中法文化之春将以大胆的策划覆盖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电影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观众呈现极为丰饶的法国艺术景观。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帕特里克·德维尔的文学巡讲

帕特里克·德维尔是2021年法兰西文学院大奖得主。透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回眸历史,走过世界大地:追寻那些被遗忘的科学先驱、流亡者、执着的理想主义者的足迹!从《瘟疫与霍乱》到《Viva》,每部作品都是一场真正的人文壮游。读者将在本系列巡演中了解作家的写作历程,以及他的”非典型写作“是如何构成。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手工艺的春日盛宴

5月17日下午,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将打开法国工艺美术的大门,向公众呈现一场以创意与技艺为主题的活动。设计、手工技艺、当代创作——快来领略法兰西卓越技艺的魅力吧!文末即可查看报名方式~

 

珐琅工艺师玛丽·奥伯林与艺术史学家王笑佳的“流光凝彩:珐琅之艺”主题对谈

 

 

透过技艺和审美的视角,法国珐琅工艺师玛丽·奥伯林与中国艺术史学者王笑佳将带领您开启一段探索珐琅艺术的旅程。纵览珐琅从古典时期至今的绚烂历程,引领公众去探索和发现这一传统工艺的至臻之美。讲座不仅将揭秘珐琅的独特属性所带来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色彩,更将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欧洲工艺大师所创造的各种珐琅工艺,尤为凸显法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新艺术流派的工匠们为珐琅工艺的非凡复兴所贡献的才智;此外,中国珐琅工艺与欧洲珐琅工艺的对比,也能令我们得以一窥历史长河中文化碰撞的璀璨火花。

 

该活动与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合作举办。

 

 


 

对谈嘉宾

玛丽·奥伯林

巴黎造币厂珐琅工艺师,同时执教于位于巴黎的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作为古董珐琅珠宝的修复专家,她为众多艺术收藏家提供专业服务。

 

王笑佳

艺术史学家,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讲师,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专业学士和实用美术专业硕士;毕业于巴黎当代首饰学院AFEDAP现代首饰独立创作与制作专业 。

 


 

《The Savoir-Faire》

创刊发布会,与法国国家制造局合作举办

 

《The Savoir-Faire》即将在中国迎来首次亮相!在其正式发布之际,诚邀您一同探索这一全球首本专注于法国手工艺、设计与装饰艺术的权威期刊。该刊物源于法国文化部发起的一项项目征集,并由法国国家制造局共同推动出版,旨在展现法国工艺领域的活力、多样性与卓越水准。通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以及艺术工坊探访等内容,期刊呈现了这些传统技艺与当代创意之间的深刻联结与共鸣。

 

 

关于法国国家制造局

法国国家制造局由法国国家家具管理馆与塞夫尔-利摩日陶瓷城合并而成,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旨在推广法国卓越的工艺技艺。这一独特机构联合了多个工坊与工艺制造所,涵盖53种以上的工艺技艺,充分展现了法国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方面的丰富底蕴。其工作重点围绕六大核心方向展开:人才培养、科研探索、艺术创作、对工艺行业脆弱生态系统的支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以及法国工艺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与影响力。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何论东西

程昕东是一位中国画廊主,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收藏家。他致力于向中国引入外国艺术家,并将中国艺术家推向世界。他与法国保持着尤为紧密的联系。此次展览将展出他个人收藏中五十余件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多位法国艺术家的杰作。

 

了解更多展览信息请戳  👉 广州丨展览: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 Coups de cœur (qq.co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马克西姆·泽基尼

钢琴家马克西姆·泽基尼曾在卡内基音乐厅、北京国家大剧院和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世界顶级场馆演出,尤其因录制了一套备受好评的左手作品全集而备受瞩目。他的独奏音乐会将融合古典曲目(巴赫、圣桑、德彪西)与流行作品(伦纳德·伯恩斯坦、伊迪丝·琵雅芙),为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布景

弗雷德里克·斯都桑是一位法国摄影师,出生于1977年,毕业于路易·卢米埃尔国立高等学院,专注于肖像摄影。
2020年3月17日,法国进入封锁状态。弗雷德里克·斯都桑居住在巴黎,他在这里从事街头摄影已有20年。他步行、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本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但却有一种重新发现它的感觉。巴黎变成了一座布景。商店的橱窗变成了无法打开的假胶合板,曾经挤满人行道的行人也消失了。正是这种混乱,这种白昼如黑夜的感觉,弗雷德里克·斯都桑希望通过他在整个封锁期间完成的摄影作品来捕捉。《布景》系列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引发人们对周围世界真实性的反思。它让我们意识到,弗雷德里克·斯都桑所观察和经历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一种“被布景”的存在。

本展览为第二届福州·尼奥尔国际青年摄影展的一部分。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我要看见

吉勒·卡隆以镜头定格社会日常,聚焦演艺名流,更充满勇气地报道冲突甚至战乱,他的作品饱含情感,闪烁人性微光。穿越社会文化的距离,他的摄影作品成为历史重大事件的视觉标志,回荡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了解更多展览信息请戳 👉 BOXES松山湖 开幕现场 | 我要看见——吉勒·卡隆摄影展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贝纳·维内

贝纳·维内是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本次回顾展将展出贝纳·维内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杰出作品,从他的第一次表演、焦油绘画、纸板浮雕、雕塑与数学绘画,到摄影、声音作品和电影,追溯艺术家 60 年创作的完整全貌。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巴黎之巅

“巴黎之巅”为观众提供一场关于埃菲尔铁塔及其周边巴黎街景的虚拟现实体验。这一充满乐趣的沉浸式互动体验邀请观众探索这座标志性建筑的历史,领略其建筑特色,并在虚拟世界的铁塔之巅俯瞰巴黎。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陀螺游戏

《陀螺游戏》是一个融合了舞蹈、声音和数字艺术的演出 。舞者实时产生声音,使身体成为乐器。作品源自法国编舞家Emma Terno 与中国作曲家滕晴晴的相遇与艺术碰撞。受到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的启发,探索中西城市的无形建筑。该作品为上海音乐厅2025 数字缪斯- 音乐科技融创节展演项目。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基督山伯爵

1815年,马赛城墙内,埃德蒙·唐泰斯正站在人生的巅峰。然而,命运却突然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因一项未曾犯下的罪行而被囚禁在坚固的伊夫堡监狱中。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唐泰斯过了漫长的十四年。他在狱中结识了法里亚神甫,法里亚不仅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还透露了基督山岛上藏有巨大宝藏的秘密。唐泰斯精心策划了一场逃脱,并开始了复仇之旅。

 

2024,178分钟

剧情

导演: 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马修·德拉波特

主演: 皮埃尔·尼内,巴斯蒂安·布永,阿娜伊斯·德穆斯蒂埃

1 January. 1970 12:00 am

1 January. 1970 12:00 am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克里斯蒂安·麦瑟拉×刘晓禹

在阔别六年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将于今年5月5日和6日重返北京国家大剧院,由克里斯蒂安·麦瑟拉执棒,携手钢琴家刘晓禹带来两场音乐会。

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由法国邮政部长于1934年创立,自诞生以来便是法国最具声望的乐团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法国交响乐团代表。乐团每年举办众多国际巡演音乐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其中精选音乐会至今仍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播出。

每年法国国庆日,乐团都会在埃菲尔铁塔下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去年夏天,在2024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正是由克里斯蒂安·麦瑟拉指挥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与法国广播合唱团,为奥运旗帜升起仪式奏响奥林匹克会歌。他们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呈现给全球观众。

去年巴黎奥运会由克里斯蒂安·麦瑟拉指挥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

 

此次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重返国家大剧院也是乐团首次与华裔钢琴家刘晓禹合作。刘晓禹出生于巴黎,在蒙特利尔长大,与法国音乐界有着深厚的联系。他曾多次在巴黎演出,足迹遍及巴黎爱乐音乐厅、香榭丽舍剧院。他曾参与2023年法国拉罗克当泰龙国际钢琴艺术节,其演出在法国音乐广播电台上转播。

作为诠释法国音乐的权威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将于5月5日呈献“法兰西狂想曲”主题音乐会,向两位法国作曲巨匠致敬:莫里斯·拉威尔(纪念其诞辰150周年)与乔治·比才(纪念其逝世150周年)。音乐会还将呈现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由拉威尔精妙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堪称经典。

5月6日,乐团将带来全套圣-桑作品:2025年正值作曲家圣-桑诞辰190周年。乐团在其音乐总监克里斯蒂安·麦瑟拉的执棒下,与华纳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圣-桑的全套交响曲。这套唱片获得了2024年法国金音叉奖和2025年的国际古典音乐大奖。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由法国顶尖乐团携手杰出钢琴家倾情演绎的法国经典音乐之夜,曲目和购票方式详见文末

 

克里斯蒂安·麦瑟拉

 

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麦瑟拉曾荣获格莱美奖,现为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候任音乐总监、罗马尼亚乔治·埃内斯库音乐节及比赛的艺术总监、美国因特洛肯艺术中心世界青年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美国卡布利洛当代音乐节音乐总监兼指挥、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刘晓禹

 

刘晓禹曾在2021年华沙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赢得第一名,首次在世界上赢得关注度。在比赛获得成功后,他立即开始了世界巡演,先后在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维也纳音乐厅、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东京城市歌剧院、圣保罗音乐厅、皇家节日音乐厅与爱乐乐团合作,在美国与华沙爱乐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和首尔爱乐乐团合作。